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經(jīng)常練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免疫功能,當代人將太極養(yǎng)生作為每日必備運動。太極拳的運動規(guī)律柔和緩慢,沒有人群限制,我們今天隨著太極拳教學,掌握太極拳的三大文化內(nèi)涵。
太極拳的三大文化內(nèi)涵
太極拳在中華武術(shù)史上已有幾百年的時間,練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穩(wěn)定性和協(xié)調(diào)性,還能預防疾病。
(1)“自然”思想
綜觀太極拳對身型動作的要求,無一不要求“自然而然”,不可用拙力努氣之說。這正是“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這一思想要求人們“返樸歸真”崇尚自然,要求“天人合一”,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與之相合,在拳中則表現(xiàn)為每一動作的要求都要自然,不妄使拙力,達到“自然而為”。
(2)“中庸”思想
勾勒太極拳的基本身型動作,不難發(fā)現(xiàn)其造型動作的“中”狀態(tài),從頭到腳體現(xiàn)出中正不偏,自然舒暢的良好體態(tài);從頭部的不偏不倚到脊背對正,即使在身體仰俯中,也同樣要求“尾閭中正”,求勁的中正,“中”作為一個哲學概念,《中庸》把“中”作為一種處世方法,“不偏謂之中”,“中者,天下之正道,”這“中”的含義引伸到拳術(shù)中,成為拳中的重要身型及動作要求,從太極拳身型動作中又折射出一種“中”的哲思。
太極拳是中國古人養(yǎng)生的智慧結(jié)晶,對未來人類的健康發(fā)展有重要貢獻,掌握太極拳的文化思想,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
(3)“陰陽”思想
陰陽原本是哲學概念,《周易,系辭》上講“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互用,天道所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太極拳的身型動作要求充滿了陰陽思想,部位之間的要求體現(xiàn)著陰陽思想,即互相依存,互相制約,轉(zhuǎn)變對立,有對背的拔,就有胸的含,有對上頭的領(lǐng),就有對下肩的沉,正因有了胯的開才有襠的圓,這一切都反映著一種傳統(tǒng)的陰陽思想。
太極拳的精神要領(lǐng)
一、精神上要用“意”
打太極拳要求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眼隨手轉(zhuǎn),步隨身移;動作連貫、圓活、穩(wěn)健、協(xié)調(diào);動中取靜,靜中有動。這些要領(lǐng),十分有利于大腦功能調(diào)整休息。太極拳行拳時要求做到“用意不重用力”,這是太極拳的特點。
打拳完全不用力是不可能的,但是,以什么方法用力,方法不同,鍛煉效果也不一樣。“用意不重用力”,是說練拳時,應當多以“意識”“意念”去帶動作,以意識引導動作,而不是靠多用“力氣”(拙力)去求得鍛煉效果。
太極拳是一種意念運動,要求思想和身體完全放松,用意念帶動身體四肢運動,達到周身一致。
二、動作上要用“柔”
太極拳是一種“柔性武術(shù)”,其動作以柔勁為主。“柔、緩、松”,是太極拳的基本要點。
“柔”的運動方式,可使肌肉用力少,不致過分緊張,對于肌肉鍛煉,對于調(diào)節(jié)大腦皮層和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有獨到的作用。
從鍛煉效果看,可能小一些、慢一些,然而,由于其運動過程、呼吸不會過分急促,體力消耗不會過大過快,因而很適合年老體弱者、有病或者患病初愈的人的需要,是一種合乎生理要求的保健運動。
三、身形上要用“緩”
太極拳要求以慢動作為主。這種“緩”的運動方式有三大好處:緩與柔在動作時密切配合,對調(diào)和呼吸有積極的控制作用;“緩”可以節(jié)制體力消耗,是健腦強身的有效方法。
同時,“緩”還是“用意識引導動作”的基本要求,動作快了,意識便來不及引導,這也是太極拳必須用慢動作的主要道理。
四、行拳要用“松”
太極拳要求行拳須放松。太極拳的“松”,要求在行拳中做到“無處不松”“無時不松”。這樣,練拳時,不但動作的主要部位,如手腕、臂、肩、胯等部位首位放松,胸、腹、腰、背等處也必須做到“無處不松”。
運動時,下肢要承載體重,雖然不能要求全部放松,但也要力求做到自然不緊張,更不能出現(xiàn)“怒目強項”“挺胸拔腰”等緊張姿態(tài)。
“松”的好處,首先是不會引起情緒緊張,其次是保證在呼吸運動時,胸腹肌運動不會受到牽制,可以發(fā)揮部肌肉和膈肌運不會受到牽制,可以發(fā)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