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動作在開始的時候,它的陽手或陽臂,即發(fā)力的手或臂(指攻防轉換中的攻方),必須徹底松軟下來,繼而調動內氣。
運用一弛一張蕩秋千的方法,完成在動作結束時候的能量交換,使陽手或陽臂充滿比常力要強大許多的彈簧勁,這就是蕩勁。
此“蕩”完全符合太極內勁陰陽的開合和收放。所謂內勁,乃是“外柔內剛,柔中寓剛;不僵不滯,屈伸圓活;勁不上浮,形不外露;
神凝氣沉,功蘊于內;忽隱忽現(xiàn),變幻莫測”(沈壽《太極拳推手問答》)。因此,蕩勁也是太極內勁的一種,外形尚圓,勁不外露。
不僅如此,細細推敲下來,太極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無不充滿著蕩勁。
這樣的一松一拔、一鼓一蕩,在細微處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滔滔不絕,綿綿不斷,加之它固有的抽絲勁和松沉勁。
楊式太極拳的健身養(yǎng)生效果是有目共睹,世人皆知的。
當然,會運用蕩勁則是長期用心習練的結果,張而不弛,松而不懈,形不外露,功蘊于內,關鍵是一個“度”字。
合度才能夠精妙,精妙而后方可圓融,這就需要我們竭盡畢生精力去體會和驗證。
楊式太極拳85式的腰圈、胯圈、肩圈
在楊式太極拳中,稱腰為“中盤”;胯為“下盤”;肩為“上盤”。“三盤”,以“中盤”為主宰,融為一體。
下盤(胯),也叫“底盤”。底盤要穩(wěn)住,放平,放正。只有底盤穩(wěn)住平正了,軀干才能中正直豎。
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樣,底座穩(wěn)住平正了,石碑才能豎得正直穩(wěn)當,不至歪斜傾倒。
太極拳在盤拳架時,底盤始終要穩(wěn)、平、正。怎樣才能做到穩(wěn)、平、正呢?
總體上講,就是要遵循太極拳的要則理法,只有依照太極拳的規(guī)矩,才能成就太極拳的方圓。
說得具體些,直接些,就是在“沉勁”時,要“開胸”“開背”(含胸拔背),肩要放松,肘要屈墜,并側重“開背”,以氣下,這時氣就下沉丹田。
“頂勁”時,也要開胸開背,肩要放松,肘要屈墜,并側重“開胸”,以神提,順項貫頂,虛靈之氣形成,或者說,“虛靈頂勁”形成。
這里說的頂勁,不單指頭部,而是從胯(底盤)以上皆要神提,經腰而上,順著脖頸,貫至頭頂。頂勁時,沉勁不去;沉勁時,頂勁不失。
上下有股對拔對拉勁勢,使得軀干直豎中,出現(xiàn)一種空靈憩適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覺。至于什么是在沉勁時側重開背,頂勁時側重開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