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首先要對太極拳教程研究一番,這樣才能快速學習太極拳。那么太極文化和文化太極有什么不同呢?這兩者之間又有何關(guān)系呢?太極拳的特點是否有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太極文化與文化太極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shù)中的內(nèi)家拳,其與外家拳不同的是能治病,這也是太極拳的優(yōu)點,具體優(yōu)點請看如下。
第一條途徑:研究拳理
陳鑫、宋書銘兩位先賢,是清末民初跨朝代的太極大師、太極拳理論家。他們的拳論字字珠璣,燴炙人口,像“掤捋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果能粘連黏隨字,得其懷中不支離。”
“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無形無象,全體透空。”“萬象包羅易理中”(宋書銘)。“渾然無跡,妙手空空”,“一引一進,奇正相生”“柔中富剛,人所難防。”
圓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每個招式都離不了圓的變化,構(gòu)成圓的美。
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返真歸樸后,就是活神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秀巖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間之神,盡顯大雅風規(guī)。”
研究拳理是每位深研家責無旁貸的神圣職責。陳鑫大師在學拳須知中,提到學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就容易了。足見學拳明理多么重要。
第二條途徑:心態(tài)調(diào)整
學練太極拳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想經(jīng)絡想血道,想這想那什么拳也練不好。請重溫金庸先生關(guān)于習練太極拳的心法。
練完一套拳法,我們會感覺到興奮,心情舒暢,因為練習太極拳使中樞神經(jīng)興奮,練完拳后周身都很輕靈。
金庸先生在(吳公澡《太極拳講義》)的跋中寫道:練太極拳,練的主要不是拳腳功夫,而是頭腦中、心靈中的功夫。
如果說以智勝力,恐怕還是說得淺了,高境界的太極拳,甚至不求發(fā)展頭腦中的“智”,而是修養(yǎng)一種沖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剛,而是根本不求“克”。
腦中時時存著一個克敵對手的念頭,恐怕練不到太極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著一個練到“上乘境界的念頭”去練拳,也就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吧。
沒有平和安靜的心態(tài)練好太極拳是困難的,這是太極文化的特性。
第三條途徑:建立太極拳的思維方式
練太極拳要改變思維、改變觀念。以常人的思維,以常人的觀念很難領(lǐng)悟到太極拳的特性,通俗說,要逆向思維,才能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有其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和運行軌跡,人類有人類的運動規(guī)律,和運行軌跡。因為人類的主觀、主動隨時表露出來,這種主觀和主動是人類習慣性的生活規(guī)律。
人類活動跟太極拳活動是不相容的。要習練太極拳,人類要放棄人類的運動規(guī)律和運行軌跡,服從于太極拳的運動規(guī)律和運行軌跡,不能主觀主動。練拳應用減法練拳,應被動練拳。
減法被動練拳并不復雜,操作并不麻煩。練拳中,手的動作越少、越小,方可體驗到太極拳的真諦。因為太極拳有“太極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太極無手”之說。
主動、主觀永遠練不好太極拳。減法被動習練太極拳是太極文化之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