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很多太極拳者在進行盤架子的時候,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注意收式。無論是太極拳的初學者還是太極拳的老練者動作都是比較的匆忙,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情況的呢,根本就是自身的認識不行。
在太極拳的收式中,其中的收有兩層意思。
其一是“收尾”“收場”的意思,套路將要結束了,通過后幾個動作,使人體由太極拳運動狀態(tài)轉為非運動的自然狀態(tài),其二是收藏的意思。古人論拳曰:“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收藏于密”。這是說,練功時“氣”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來,把它密藏在丹田。前輩們對練太極拳有攢功之說,他們認為每次練拳都有一定的收獲,要認真地把它積攢起來,日久天長,功夫慢慢地增長,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由量變到質變,而產生一個飛躍。這就如同在銀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月存一千,一年就—萬多元。打太極拳不注意“收式”,就象農民種田,只管耕種,而不精心收藏,既使莊稼長得再好,也只能落個豐產不豐收,而徒勞無益。有人練拳數(shù)年,甚至于數(shù)十年功夫仍不見長進,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一條可能就在于他忽視了“收藏”這個環(huán)節(jié),盤架子沒有認真做好收式。
練太極拳應該特別重視收式,嚴格要求自己,不僅練習套路時注意收式,練習單式時,每一式也都要認真地做好收式。太極大師王培生先生講授吳式太極拳時說過,收式有“通三田,開三關’’的獨特的功能。對于治病強身具有神奇的效果。吳式太極拳八十三式是由第九個攔雀尾變單鞭而收式的,太極拳三十七式是由如封似閉變抱虎歸山十字手收式的。不論打哪個套路,還是練習單式,后收式時都是身體半蹲,兩手胸前相接兩腳靠攏,而后兩掌下合,太極還原。本文以太極拳三十七式為例,把“收式”后幾個動作分解說朋如下:
雙手相接進行巧妙的收場方式,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方式,需要我們認真做好每一步。
抱虎歸山一式兩足靠攏,兩臂于胸前交叉成斜十字之后,想兩肘同時松動,向左右平分,兩掌隨之漸分漸落,兩掌落到胸前時,依次中指相接,食指相接,大指相接,眼神從正前方收回落到食指相接處,手指相接的同時,雙膝微曲,收小腹氣沉丹田。
其動作的意念活動可分為五步
第一步:豎脊立頂開三關。想兩腳松力,兩膝松力,直膝立身,脊椎骨節(jié)節(jié)貫通,立項,身體自然直立,立身同時意想體內真氣由丹田到會陰,繞過尾閭關,沿脊柱上升,通過夾脊關到大椎,達玉枕。這時兩眼內視玉枕,以神迎氣,以神領氣,使真氣沖過玉枕關上達昆 侖頂(.百合)而進入上丹田。
第二步:雙手下行“通三田“。氣由上丹田,順面部下行到兩唇,這時兩唇及周圍皮肉有微微跳動之感,此乃任督相交。氣過承漿沿十二重樓(氣管)達膻中,進入中丹田。這時全身氣血融和輕松愉快,精神煥發(fā)。繼之松肩、松肘、松腕,雙手沿胸前下行,過臍之后分開下按,落在兩股之旁,手心朝下,手指朝前,好似扶在水上。與雙手下行的同時,真氣下行進入下丹田。
第三步:氣貫穿于自己的雙腳的時候,返丹田。
氣在下丹田后,稍捎沉靜,停頓一下,靜靜而立,有恭敬之意,而后意想會陰,再想雙足涌泉,氣由下丹田到會陰,分兩股沿大腿內側直達涌泉,兩足有熱感,而后依次達大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再翻上腳面,腳面有變厚微脹之感。氣過解溪繞過外踝骨,沿雙腿外側直達會陰,過尾閭,到命門,由命門到神闕,后回到下丹田。
第四步:點按風市把氣藏。想大棱穴,雙手放松,十指自然下垂,十指有充氣感,兩掌捂于大腿兩側,中指尖正好點按在風市穴上。大腿感到兩掌熱乎乎的,如不熱雙手便離開大腿再捂,直到有熱感為止。這時意想把這股熱流收到會陰,而后由小循環(huán)路線過尾閭,到命門到神闕后到下丹田。
第五步:全身放松收功畢。氣收到下丹田之后,全身放松,松胯提膝三、五次,曲膝也就是想尾骨往腳后根上坐,再想膝蓋上天直立,后松手腕,(想想手腕但手不動),松肘(想想肘但肘不動),松肩(想想肩但肩不動),松胯(想想環(huán)跳但胯不動),松膝(想想膝但膝不動),松腳腕(想想左腳腕、想想右腳腕,反復地想腳腕,想著想著腳有動意,此時則可輕松自由地走動了,至此收功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