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技法的三大原則與應用
相互聯系原則的應用
認識客觀事物,包括認識該事物的內部和外部的各種聯系,我們仍然以捋法為例。
從整體上看,它不過是一個捋法,但在捋法的應用中,還包含著采拿、擠靠、肘掃等法,運用時無論哪一環(huán)做不好,都會功虧一簣。
如在應用捋法時,我首先以前手采拿對方進攻之手,使我前手采拿之纏絲勁達到其肩,乃至足部。
同時,前手變后手,后手變前手,以擠挒之勢搭在其肘部,復而以腰襠轉帶動兩手完成捋的動作。
而這些動作的完成就在一瞬間,這也就是洪老先生所說,收放要在“一”中完成,而不能出“一、二、三……”但“一”中卻又含著“一、二、三……”。
所以說,要掌握好一個捋法,必須明白和了解其著法的組成及其內在聯系,只有這樣才能練好和用好捋法。
按此相互聯系的原則,其他像太極拳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前發(fā)后塌等法則也就容易理解了。
綜合性原則的應用
任何整體都是由一些要素為特定目的綜合而成,因此正確認識事物也必須注意綜合性,要從事物的整體聯系出發(fā),注意多種學科、多種理論綜合地進行指導。
采用多參數、多標準和多尺度進行分析研究,求得一個佳的綜合效果。
當前,人們常用現代物理學知識對太極拳的技擊原理作解釋,這本是好事。
但由于有些人對太極拳技擊實質性的東西掌握得一夠正確,只根據一些簡單的力學公式看問題,結果就得出了一些錯誤的結論。
如:有一同志曾經用沖量公式Ft=mv去解釋太極推手的問題,將推手中短暫時間內完成的發(fā)力動作,誤認為是長時間施力于對方。
將人看作剛體(即大小和形狀不會發(fā)生變化的物體),而忽略了人是一個復雜的能動系統,從而違反太極拳“以柔克剛”“粘黏連隨、不丟不頂”的原則,使研究走進誤區(qū)。
在我們的實踐中常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僅根據某一種學理論分析判斷是正確的事物,如果用多種學科和理論去衡量時,就可能變得不夠正確甚至錯誤。
鑒于各種原理的適用性及局限性,筆者認為研究太極拳技術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從整體的聯系出發(fā),用多參數、多標準、多尺度進行衡量,進行綜合分析,以求得佳的效果。
動態(tài)性原則的應用
整體性的相互聯系是在動態(tài)中表現出來的。作為現實存在的系統、聯系和有序性是變化的,不變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當人體這個系統整體遇到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時,就要及時調整各種有關的機制,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維持系統的穩(wěn)定狀態(tài)。
《易》理之精髓就在于“變”字,《易》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及“易唯時變”等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