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的三道統(tǒng)一
眼神
即太極拳之神,聚于雙目,似靈貓之捕鼠,全神貫注。我想所有拳術都應如此,所謂“眼為心之苗”。
有人說:“練太極拳要眼隨手動。”其實不然。眼隨手動,是手領眼運,不顧對手,舍人從已。想想看,這還是太極拳嗎?“舍己從人”才是太極拳。
走架打手本為一體,行拳走架,就如同與人交手,自己的眼神要時刻關注對手,關注對手的眼睛,從對手的眼神里討得消息。因此必須做到“眼領手運”。
走架時,不能目光流盼,東張西望,怒目瞠睛,低眉弄姿,而要神聚于目,平視而出,專注一方。
一切從實戰(zhàn)出發(fā),一切為了應付敵人的進攻,這才是拳術,也是武派太極拳術之根本。
心態(tài),即人腦意識之反映
心態(tài)與眼神是一致的,有道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眼神中可窺視其心靈深處,意識能從眼神中流露出來。
頭腦冷靜,心靜如水,才有從容平靜之眼神。靜觀敵變,因時因勢而動,在保持自身身法正確的前提下,以不變應萬變,所謂“因敵變化是神奇”。那么,自己的心態(tài)會永遠地從容與平靜。
心態(tài)平衡,絕非什么也不想,而是凝神斂氣,專注一方。每一勢、每一動作都是在化勁、打勁,是對不同方向與角度敵勁的走化與發(fā)放。
這種化發(fā)要做得隱蔽,它不是拳勢明顯的收縮與放縱,而是以腰腿潛轉帶動肢體的運動。外形無多大變化或不見其動,而內勁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內勁轉化不在視覺,而在感受,這就是武派太極所體現(xiàn)的“外形微顯,其勁內換”的神奇特色,這同時是練習的難點。
勁要整,勁整與眼神、心態(tài)互相統(tǒng)一
勁整要做到內外三合、三尖相照、三點相對。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內三合即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三尖相照為身前鼻尖、指尖、前足尖相對。背后是大椎、尾椎、后足跟三點相對。
意向上升,氣向下沉,全身放松,神聚于目。勁往何處,周身對向何處,眼神同時射向何處。
一動俱動,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此時,腰為軸,如長鞭之柄,肢體為輪,如長鞭之梢。武派太極拳極重視腰帶肢體的整勁運動,其運動規(guī)律非常獨特。
姚繼祖先生(1917—1998)說“腰腿換勁應萬端”正是如此。腰帶肢體運動,并非平常的腰胯前后左右地扭擺,而是以一腰眼微向上抽,用一胯托起另一胯,以腰為滾軸的潛意識運動。
這是上下相隨而一體,周身為一家,勢圓勁整的武派太極拳運動方式。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武派太極拳極具技擊功能,正如20世紀30年代馬立伯先生在《太極拳派別》中指出武派太極“長于應用,至練習方法亦較簡捷,其所傳架勢為緊湊,如干枝老梅枝葉盡去,路數(shù)簡便又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