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特點是剛柔相濟,練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的柔韌度,練習太極拳的核心是柔,要做到剛柔相濟,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太極拳教程有詳細的講解,跟著太極拳了解柔的含義和運用方法。
太極拳中柔的含義和運用方法
柔就是輕柔、柔活,柔并不是輕飄,軟而無力,太極拳中的柔與其他的柔不同,這里所說的柔不是笨拙之力和僵硬之力,而是先天發(fā)自丹田的力量。
拳論說:“太極拳決不失綿軟”。又說:“運勁的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后練柔成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不經常地從事體力勞動,那怕是輕微的勞動。
在勞動過程中,用慣了局部的拙力,每當不能勝任時,還要有意的鼓勵使用一些僵硬力,把胳膊、腿用成了僵直的習慣。因而,在初學太極拳時,胳膊、腿的一舉一動總是帶些僵勁、滯氣,沒有一點綿軟的意思。
練太極拳要求輕靈圓活,若是做不到柔,就無法實現(xiàn),也會出現(xiàn)僵硬之力,體內的剛勁也就無法發(fā)出。
所以初學太極拳的人,要在“柔”字上狠下功夫,決不能僵直!柔的目的,就在化硬摧僵,僵去則剛生,硬去則剛發(fā),,這就是“有心求柔,無心成剛”的道理。周身柔和了,也就輕靈園和了,習煉日久自會趨于“剛柔相濟”了。
在陳長興、陳鑫《拳論》中,太極拳的剛柔已有詳盡精辟的論述。但有大多數(shù)人都以拙力相持,不知“己根欲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與太極拳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之理相悖,背道而馳,失去太極拳不丟不頂、內外渾然一圓之根本。
什么是太極拳的剛柔?簡言之,“剛”就是以腰為軸,利用太極拳的纏絲勁,牽動丹田充溢的內氣,在瞬間發(fā)出的爆發(fā)力,亦稱彈簧勁。這種勁是通過長時間周身放松、拉長,用柔緩的動作在去僵求柔中練出的先天自然之氣(丹田之氣)所產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
太極拳的剛是藏在柔中的,也就是常說的剛柔相濟,兩者是相輔而生,相輔相成。
“柔”,《拳論》講“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為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梢娙岵⒉皇撬绍?,而是去一份拙力、蠻力,得一份柔勁后的纏絲勁。此為太極拳的精髓,非千錘百煉、天長日久,不易輕得。
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動作講究緩慢,姿勢要求柔軟,往往給不知道太極理論的人造成一種錯覺--“太極軟綿綿的,是老年人練的,只是花拳繡腿,根本不能用于擊技”。
要知道柔軟只是練太極拳的手段而已,不是它的終極目標。這和練“一指禪”、“單掌擊石”等功夫,一開始就讓你靜坐、站樁聚斂內氣是一個道理,功成后的威力不言而喻。
所以說,對于太極拳來說,柔軟的學習也是一門基本功,初學者需牢牢掌握。
太極拳的練習,第一步就要去僵求柔,徹底摧毀人體長期養(yǎng)成的拙勁、蠻力。例如人要拿起一個重物,就得用拙力,日久就養(yǎng)成了鼓勁拿重物和舉重的習慣。
鼓勁實際上是努勁,在太極拳術語中就叫拙勁。在太極拳練習中,起步就要求身體放松,動作慢、緩、柔,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全身放長產生彈簧勁,才能引動體內之真氣,使內氣鼓蕩于周身。
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程度?陳鑫《拳譜》規(guī)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塌腰,沉肩墜肘;松腰圓襠,開胯屈膝;神聚氣斂,身手放長。”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首先讓人們在意識上通過相反方向的拉開,使身軀有放長的感覺;進而又讓人們頂勁虛領,松胯塌腰,使背部得以拔長;沉肩墜肘、松腕實際上從肩與肘的放長、肘與腕的放長使整個手臂得以放長;開胯屈膝是腿部的放長。
每個人都知道、前臂、大臂、小腿、大腿是由骨骼組成的,沒辦法拉長,但連接它們的腕部、肘部、肩部、胯部、膝部等關節(jié)處都是筋連接的,為何能拉長?通過有形的拳架動作套路,以一念代萬念,達到心靜如水、意氣平和,放松的動作配合呼吸,意到氣到,才使身體產生拉長的感覺。
隨著動作姿勢的規(guī)范化,引得丹田之氣愈來愈足,這種拉長、發(fā)脹、發(fā)麻、發(fā)沉、如灌水銀的感覺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