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乃中華之武術精神,傳承著中華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需要我們后人不斷的延續(xù)下去。太極拳知識不僅需要我們認真的學習,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積累相關的經(jīng)驗,只有這樣才能學好太極拳。
太極拳的特點就是把中華武術與健身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這是其他武術沒有的特點。
明代道士張三豐,在《道言淺近》里曾這樣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其實后面四個字是前邊四個字的重復。那為什么不說:“凝神調息”四個字是下手功夫,卻說八個字是下手功夫呢?這是值得仔細玩味和探究的。
根據(jù)《道言淺近》的有關論述,這八個字實際上包含了四層意思:一、凝神;二、調息;三、進一步調息;四、進一步凝神。凝神調息的極境,便出現(xiàn)了神息兩忘?!兜姥詼\近》指出,這八字“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意謂這八個字要全面實行,且要按順序一層層做去。下面就依八字順序逐層加以解說。
第一層功夫:凝神
大家都知道,把凝神作為第一層功夫,是有道理的。
我們知道,呼吸是介于隨意與不隨意之間的一種骨骼肌運動。氣功調息屬于隨意性運動,由大腦皮層來管轄。大腦皮層可以改變呼吸的速度,也可改變呼吸的動型(如腹式呼吸、逆呼吸、停閉呼吸等)。只有大腦安靜下來,并將注意力轉移到機體內部,才有可能對呼吸運動進行有效的調整,如果心煩意亂,雜念紛呈,那是根本無法調控呼吸的。古人說:“元神凝則呼吸之神自然泰定(《性命圭旨》)。”正是這個道理。
《道言淺近》說:“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得收入氣穴,乃曰凝神。”這里有幾點值得注意:
1.凝神之前,先要清其心。就是說,練功伊始,先整理一下錯雜的思緒:把正在考慮的問題先了結一下,把準備辦理的事情先掛一掛,把糾纏心頭的煩亂情緒先清除一下,總之,要努力把一切都放下。 這樣心就基本清了。
2.做好疏導工作是首要的問題,在思緒亂的情況下。
其一,“眼勿亂閉”。心未清時好是沒有目的地、靜靜地看著眼前的東西。因為眼睛看著前面的東西,實際上在大腦皮層已不自覺地形成一個新的興奮灶,而沒有目的地看,則能控制其興奮水平,防止興奮擴散。由于出現(xiàn)了新的興奮灶,可以通過負誘導的作用,讓其它的興奮灶(由雜念所引起)受到抑制。這樣就容易控制住雜亂的思緒。
如果心未清時胡亂閉上眼睛,那腦里可能是一片混亂,越發(fā)理不清。其二,“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所謂自勸,便是自我疏導。思緒紊亂較嚴重,其在大腦皮層的興奮灶,不可能一下子便消失,這時進行自我疏導,可以通過對主體的認知結構施加影響,促使雜念形成的興奮灶受到抑制并趨消退。自我勉勵,更是調動主體的意志力量,來加強對雜念的抑制。
3.只有初步實現(xiàn)清涼恬淡的心態(tài),始得收入氣穴。因為從日常的心態(tài)變?yōu)闅夤Φ囊馐貞B(tài),這要改變固有的心理習慣,即要讓意識活動同思維脫鉤,將注意力集中到機體內部沒有認識意義的生理部位。這實際上是實現(xiàn)從注意到意守的轉移。而清涼恬淡的心態(tài),正是實現(xiàn)這種轉移的前提和基礎,離開這一點,根本不可能將心收入氣穴。
4.收心入氣穴,應微閉雙目,默運意念經(jīng)山根循任脈徑路,緩緩落入丹田。山根在兩眼中間,為下丘腦所在部位。下丘腦系人體內分泌的總樞紐,任脈徑路實際上包括了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和臟腑的所有功能。沿山根、任脈徑路進入丹田,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開始修習時,可連續(xù)運演多次,以求初步建立起條件反射關系。
第二層功夫:調息
《道言淺近》說:“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初步實現(xiàn)了凝神,這就十分主動,就像“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以對呼吸的調控就不怎么難了。 這一層調息,應做到以下幾點:
1.意念要隨息自然進入丹田。初步凝神之后,心神開始安靜下來,心神一靜,氣息也就會平和起來。這時,主體便要默運意念不斷地隨吸氣和呼氣沿任脈徑路自然地進入丹田?!兜类l(xiāng)集》說:“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做到神息相依,這是調息的基本功。反復為之,便可建立起意念、氣息、任脈徑路(包括腹臍部位的丹田)三者間的條件反射關系。
2.意念默守丹田的自然呼吸。在意念隨息自然進入丹田之后,便要改為默守小腹的自然起伏,即意念隨吸氣而守鼓起之小腹,隨呼氣而守凹進的小腹。此乃所謂丹田呼吸。修持一段時間,便可建立起意念、氣息、丹田三者間的條件反射關系。
3.默運神光下照丹田,與丹田呼吸相結合。小腹自然地一起一伏,意念同內視線合一后下照一起一伏的小腹,形成瞬息相依,神氣相抱的態(tài)勢?!睹}望》說,瞬屬目,為神出入之門,息屬鼻,為氣出入之門。瞬息相依則神氣相抱,此存心養(yǎng)性之第一關也。可見古人對神光下照,瞬息相依的重視。
第三層功夫:進一步調息
為什么在第二層提了調息之后,接著又提出調息呢?這一層的調息與上一層的調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可以這樣說,上一層的調息,主要是為了幫助凝神入氣穴,即促使意念在氣息的牽引下,同丹田建立起條件聯(lián)系,實現(xiàn)神息相依、神氣相抱的態(tài)勢,為培養(yǎng)、激發(fā)丹田真氣創(chuàng)造條件,打下基礎。而這一層次的調息,則是要以主動性的呼吸運動為手段,進一步發(fā)揮氣息的催丹、育丹功能。
古人曾把吐吶時的氣息出入,比喻為“囊龠”、“巽風”,正是肯定它在功中的動力作用。因為通過大腦中樞的整合,可以把呼吸運動產生的震動波、力度、節(jié)奏以及因此形成的胸腹腔壓力,集中起來,對丹田及會陰部位,進行有力的激惹、鼓蕩,從而促使先天祖氣發(fā)動?!兜类l(xiāng)集》說:“人之祖氣原不自生,必籍神光煦照而后氣機發(fā)動。”又說:“先天祖氣的行止,唯聽命于后天氣,先天氣不在口鼻而在氣穴,只有后天氣息息歸根,進行氣穴呼吸,才能引發(fā)先天祖氣。”可見這樣的提法是有道理的。
《道言淺近》說:“調息者,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于氣穴也。”陰蹺乃會陰穴,丹道修煉稱之為生死根、歸根竅、復命關,是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又是奇經(jīng)八脈的總源。李時珍說:“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采之唯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奇經(jīng)八脈考》)王沐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說:“陰蹺以會陰位置為體,以生精產藥為用。”可見陰蹺為生殖系統(tǒng)內分泌的源頭,是人體青春活力萌動之處,在生理上具有獨特的作用。
所謂“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于氣穴”,其具體做法為:在默守丹田的同時,意想中將吸氣的起點移至會陰,隨吸氣柔緩地將陰蹺之內氣吸至丹田,與丹田的內氣相交會。呼氣時仍守丹田,聽其自然。此即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也。這是以調息為主,調息與凝神相統(tǒng)一的進一步體現(xiàn)。此運作稍有難度,需在一、二層功夫有一定根底的基礎上進行,否則不易收到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