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襠的沉著有力,關系到力量和耐力的發(fā)展,而力量大、耐力好又是推手時后取得勝利的關鍵。
步穩(wěn)雖在雙足似釘入地,也要依靠腰襠的變換與堅實,才不致流于死硬。樁步無論怎樣穩(wěn)固,如果不善于變換虛實,還是容易被牽動而失去平衡的。
導下內勁纏繞運動時,由意氣貫注而逐漸形成,并不斷提高其質量。
纏綿曲折,大都在上、中、下(上肢、軀干、下肢)三個橫向橢圓形弧形螺旋轉圈,兩個斜向(左手與右足,右手與左足)弧形螺旋轉圈和一吸一呼時繞任、督二脈的立體圈,以及無數(shù)小螺旋的交織纏繞,進退屈伸,形成為復雜而又和諧的圓形動作,這是太極拳練法特點的精華所在。
內勁運轉的主要方法是內氣蓄于丹田,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jié)節(jié)貫串地貫注于四梢(兩手兩足尖端)。
上行為旋腕轉膀,形于手指;下行為旋踝轉腿,達于趾端?;⌒温菪降乩p繞絞轉,從而形成為一系列無限延長的復雜的空間螺旋運動
纏絲勁有順纏、逆纏兩種。手的順纏是手外旋(掌心由內向外翻,順著時鐘方向),意氣貫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
手的逆纏是手內旋(掌心由外向內翻,逆著時鐘方向),意氣貫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順纏、逆纏,始終“搠勁"(似柔非柔、似剛非剛的勁)不丟。
洪均生同學有句云“太極是硼勁,動作走螺旋",概括地突出了太極拳練法上、技術上的特點。
腿的順纏(里往外上而向下斜纏),以膝頭向襠外旋轉。丹田勁由腰隙經大腿根里邊向上而外,經環(huán)跳穴再往里向下斜纏至足根(大鐘穴),分注足五趾肚。腿的逆纏,以膝頭向襠內旋轉,內勁從五趾肚向上經原路線斜纏至腰隙歸丹田。
凡攻擊的動作,不論順纏或逆纏,為動、為分、為離心力。丹田勁運至四梢,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氣、發(fā)勁(重心下沉,勁往前發(fā)),謂之“丹田勁走四梢”。
凡防御的動作,不論順纏或逆纏,為靜、為合、為向心力。意氣從四梢回歸丹田,肩帶肘,肘帶手;胯帶膝,膝帶足,吸纏絲勁(弧形螺旋勁)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它是在意識指氣、蓄勁(氣聚胃部,蓄勢待發(fā)),謂之“四梢勁歸丹田"。
纏絲勁練法能使全身內外“一動無有不動”,于同一時間內、綜合性地完成神經、呼吸、循環(huán)、經絡、骨骼、肌肉、消化、泌尿等系統(tǒng)的鍛煉。
一蓄一發(fā),一吸一呼,通任、督,練帶、沖,內外兼練,以內壯為主,是整體性、內外統(tǒng)一性的體育運動方法,與分部位練習的其他體育運動方法作比較,在時間上較為節(jié)約,在鍛煉效果上較為優(yōu)越于其他體育運動方法。
從運動醫(yī)學角度來看,這種以意行氣的纏絲勁練法,是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較為完善的適應性較為廣泛的體育運動方法。
太極拳纏絲勁的圓運動,不是直線的弧形動作組成,而是曲線弧形螺旋式的動作組成。在劃圓圈時意氣(內勁)的運轉,像螺旋式的纏繞伸縮,可以比喻為像地球在公轉時不斷地在自轉。
因此,它是分陰分陽而又陰陽互轉的。如果圓形運動沒有螺旋式貫串其中,就等于月球環(huán)繞地球運行,只有公轉而無自轉,就不能陰陽互轉,這種圓形運動仍然是走的直線。
直線的弧形動作在推手實踐中,證明它是容易犯頂勁之病(即“雙重之病未悟耳"),容易造成“引進落實”,為人所制。
即使功夫較深,也只能做到“化而后打”,不可能像弧形螺旋動作那樣能達到“邊化邊打” “即化即打" “打即是化” “化即是打"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