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中醫(yī)傳統(tǒng)反射學、經絡理論,季秦安對人的兩只手進行了長期研究。他認為,人體的生理、病理信息,都能在手上反應出來。將雙手手指彎曲后貼在手心,二三指和四五指的手指頭末端,對應的就是左右肺部,心臟的反射區(qū)對應在手心稍向上靠近手腕的地方,髖關節(jié)對應區(qū)在手背食指和無名指指根部位。
季秦安講,經常按摩手部對應的人體反射區(qū),是一個簡便又有效的自我保健方式。如果胃不好,飯前半小時在左手心,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36次,可促進胃液、消化酶的分泌;飯后半小時,可稍加力再順時針按36次,促進胃排空食物,使胃不受累。脾的保養(yǎng)在左手,可觸摸手心面緊靠大拇指指根的部位,力度為摩擦皮膚“似挨非挨”,順時針摩擦64次。肝的對應反射區(qū)與脾相同,不同的是反射區(qū)在右手,逆時針“似挨非挨”摩擦47下,眼睛不好的摩擦這個部位可以獲得改善。另外,經常擦手背,可使脊柱伸彎自如,頸椎活動更靈活。
捏小腿 “捏”出胃健康
每天捏一捏小腿肚 部位:小腿肚內側1/3處的肌肉部分(腓腸肌內側緣)。
方法:用手捏住上述部分肌肉,拇指與四指相對,稍用力按捏,以自覺有較強的酸痛為度。自上而下按捏,再自下而上按捏。一般以各15—30次為宜。根據(jù)疼痛情況,酌情加減。每日可進行1—3次。
注意在按捏過程中,應有揉的動作——酸痛感強,止痛效果好,不可因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
此法對急性發(fā)作的胃痛效果較好。慢性胃病發(fā)作時,運用此法也同樣有效。
為什么按捏腿肚可解胃痛呢
從中醫(yī)角度看來,小腿肚內側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和足少陰腎經循行之處,故按捏這一部位,對上述經絡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對膝以下的遠端穴位除此有局部治療作用外,尚可治療經絡所系之臟器的病痛。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相聯(lián),故而捏按此處可能治療胃之疾患。
刺激穴位治胃痙攣
梁丘穴在膝蓋骨附近。腳用力伸直,膝蓋骨的外側(小腳趾方向)會出現(xiàn)細長肌肉的凹陷。朝著大腿用力壓這個凹陷的上方看看,應會有震動感,這就是梁丘穴。
以指壓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壓時,震動較強,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壓。微弱的刺激無法止住突然發(fā)生的心窩疼痛。這種狀況的要訣是:用會痛的力量用力加壓。
每次壓20秒,休息5秒再繼續(xù)。如此重復幾次,疼痛便會漸漸消退,這效果確實是不可思議。
但是,誠如前面所述,刺激梁丘穴僅是一種緊急救護,并不因為止痛了,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心窩會出現(xiàn)激痛,乃是有某種原因所致,所以到醫(yī)院查明真正病因是非常必要的。
家庭按摩有效調治胃炎
家庭按摩亦可調治胃炎和胃腸神經官能癥。操作的方法如下:
摩額法
病人取仰臥位。家屬用兩手拇指掌面置于額正中,自內向外反復輕快摩動約2分鐘。然后兩手掌根相對合力,分別置于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一寸凹陷處太陽穴和額部,反復運摩約2分鐘。
提拿法
病人取仰臥位。家屬兩手拇指和其余四指置于病人腹下跌,對應鉗形用力,一拿一放,要求連貫柔和,勁力適度,一般以拿提時病人感覺酸脹、微痛,放松后感覺舒服的強度為宜,反復提拿5-7次。
按穴法
病人取仰臥位。家屬用拇指或中指掌面用力,緊貼皮膚,按壓中脘、氣海、天樞穴以及足三里穴。每天按壓約半分鐘,要逐漸用力,以病人略感酸脹、沉麻為宜。
捏脊法
病人取俯臥位,裸露脊背,放松肌肉。其家屬兩手自然屈曲成虛拳狀,拇指伸張在拳眼上,食指和中指橫抵在病人尾骨上,雙手交替沿督脈循行線向病人頸部方向推進,隨推隨捏,推至第7頸椎為止,如此反復3遍。在推捏中,每推捏三下就向后上方提一下,若聽到“得啦”的清脆響聲,證明提捏得法。該法有助于調節(jié)骯臟功能。
結語:通過上文小編寫的按摩知識,相信大家在閱讀完小編寫的內容你一定知道按摩的一些常識。按摩幾乎沒有副作用,按摩的功能很多,這個冬天選擇按摩養(yǎng)生絕對不會錯喲。若果你身邊的小伙伴還不知道抓緊時間告訴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