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武術來說,隨著現在時代的發(fā)展,各種熱武器還有現代搏擊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忽視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武術,不得不說這實在是讓人扼腕的一件事,所以現在弘揚中國武術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不能讓我國的傳統(tǒng)國粹就此消失湮滅掉。
下面就來給大家講講武術對于現代教育的意義,其實武術教育才是證明了我國武術長存的一個關鍵,只有這樣,武術才能不會滅絕,從而就此發(fā)揚下去,成為我國歷史上永遠不會消失的一個瑰寶,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武術隊以教育的意義吧,一定會對你有所啟迪的。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更確切地說,它是中國武學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武學文化的代表作如《孫子兵法》,它從用兵之道到天時、地理,對將帥的要求、將帥的作用及軍隊建制、軍事法制、戰(zhàn)略戰(zhàn)術、后勤外交等均有深刻的論述??傮w上講,它論述的是集團作戰(zhàn)法則。
而今天講的武術則是單兵作戰(zhàn)技術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它在發(fā)展中吸收了大量民間的技藝,如醫(yī)家的“五禽戲”、道家的“易筋經”等等。武術史上,以少林、武當兩大派為。其原因就在于民間習武者必具有穩(wěn)定的生活來源,更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時間。
所謂“窮文富武”,這“富”不單指飲食、衣著上的富有,同時還包括時間上的富有。僧、道確是此項的優(yōu)越者,在誦經之余用大量時間習武,不僅可以健身,而且無暇滋生妄念,這對修道參佛極為重要。僧、道均提倡習武,而僧、道之寺、觀又提供了相宜的場地和人員來源,有一定水準之僧、道還有云游之舉,其武技傳播之廣,對形成門派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經過上千年的歷練與發(fā)展,就形成了一種內容極其豐富、形式多種多樣、門類眾多且極具中國傳統(tǒng)哲學堅實思想基礎的武術文化。
因此,其發(fā)展就更有生命力,其內涵也就遠遠超出了武術技能本身。所以,不能把武術看成是簡單的競技體育,應當把它看成是一種文化,一種具有多種內涵的教育課題。如對武術進行全面整理,它完全可以形成德、智、體、美等教育學術體系。
現簡單分述如下
1、德育。武術本身是有武德相約束的,武林各門派均強調重武尚德。武德并非為單純的武術本身的道德規(guī)范,它的核心是一個“義”字。“義”的實質就是代表整體社會利益的要求,既要有熱愛整個社會之心,反過來也要有自尊、自愛、愛人之心。具體來說,就是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民族,熱愛人民;要講禮儀,講正義,講氣節(jié),尊師重道,敢于為維護正義而犧牲。在教學與訓練中,在與人們的交往中,均應將這種道德精神融入其中。
2、體育教育。通過武術訓練,不僅可以使人身體健康,增加力量,更能使人體反應靈敏、動作快速活躍,這就使人們不但在日常生活中盡顯旺盛的生命活力,而且在某種危險的環(huán)境中更有機智勇敢的優(yōu)秀表現。在力量鍛煉的功效上,已不是單純的負重、持重和耐力的增強,而是可以訓練出多種發(fā)力形式,如剛力、柔力等。在力的應用中更靈活、善機動,其爆發(fā)力尤為突出。它可適應各種工作需要,這是一般體育運動難以全面概括的。
3、武術技巧。武術技巧的訓練,實際上也是智慧的訓練和培養(yǎng)。具體地講,武術技巧的訓練除前面講的體育健身之外,主要是技擊和表演藝術。技擊是武術之本,也是中國武學中單兵作戰(zhàn)能力的反映,它將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戰(zhàn)術綜合為一體,終完成其技擊目的。
一拳擊出,全身所有肌肉收縮之力均以有效的同步支持這一拳的擊出,也就是說,擊出的這一拳成了發(fā)拳者整體力量的集中點。然而,發(fā)力形式要根據情景而變。力型是多樣的,使用時既要根據拳技本身而動,也要根據敵情而變。除此之外,還應具備抗擊打能力,即通過操手、操臂、操肋等內、外功的訓練而具備可發(fā)出和抗擊重擊打的能力,亦可使人少受外傷。拳術家均有“內力”之說(但無法測試)。所謂“內力”,多指通過樁功和意識的引發(fā)訓練而形成的一種強大的、常常為瞬間的爆發(f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