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清虛實
太極拳教學以分清虛實為入門第一步工夫。分虛實先要從大處著手。以下肢部為例:如全身重量寄于左腳則左腳為實,右腳為虛;寄于右腳則右腳為實,左腳為虛;進步時必先轉腰合胯,一腳坐實,一腳變虛而進。
否則出步重滯,就不可能做到古人所說的“步隨身換”、“邁步如貓行”的要求。
以軀干部為例:斂腹吸息時,拿上下來說是腹虛而胸實,拿前后來說是胸虛而背實;拔背呼息時,拿上下來說是胸虛而腹實,拿前后來說是背虛而腹實。
以上肢部為例:如以一手前伸為虛,則另一手輔助或平衡為實,所以在技擊上發(fā)勁放人,必須先在實手加意和用刀劈物必須在刀背加力一樣。
這是大的方面.至于小的方面,則正像《十三勢說略》所說的“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軀干、四肢、一手一腳以至一個指趾,無不有它的虛實存在,要在鍛煉者自己悉心體會,由大而小,由面而點,逐步縮小。
在技擊上則可結合推手,用“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辦法來對付對方,達到古人所說“因敵變化示神奇”的境界。
分清虛實,無論在練太極拳或推手,對于機體感受器靈敏度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反應能力的提高,是極其有效的訓練,因此,它實際上也是增進機體健康的重要一面。
五、斂腹含胸
斂腹含胸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斂腹是在吸息時將腹壁有意識地略為收縮,使和膈肌的收縮下降配合起來;含胸是緊接著斂腹,使胸部肌肉放松,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間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間,稍微有內吸的意思。
這樣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擴展,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斂腹含胸時腹壓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內氣從尾閭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間的身柱穴處提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斂入脊骨”。
斂腹含胸一般是在動作開始或轉換變化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走化或蓄勢的動作。對初學的人來說,只能先從外形的斂腹含胸著手。結合呼吸的提斂內氣,可以留在后一步來做,避免發(fā)生偏差。
六、拔背頂勁
拔背頂勁也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時使兩側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豎起身軀。
則在脊柱第四胸惟棘突間的身柱穴處,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覺;頂劫是緊接著拔背,由頭棘肌的作用,松松豎起頸頃,抬頭向前平看,頭頂百會穴處有凌空頂起的意思。
拔背頂勁時,可使由斂腹含胸時提斂至脊骨身柱穴處的丹田內氣。
再從身柱穴沿督脈上升到百會,經前頂、神庭、印堂而到齦交,由舌抵上腭的作用,接通任脈承漿,再沿任脈而下,回歸小腹。
這時丹田落歸原位,膈肌上升、恢復原來隆凸狀態(tài),腹部內壓力增加,腹肌放松而有飽滿舒暢的感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氣沉丹田”。
這里應該注意的是:氣沉丹田是配合著拔背頂勁的動作,并不單獨存在,是意識引導丹田內氣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壓。拔背頂勁,一般是在動作的終了或成定式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防勁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