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作為中華名族傳統(tǒng)武功,學習的人一直都是很多的,尤其在現在,社會壓力日益增大,學習太極拳是一種健康的緩解壓力的方式。當然,學習太極拳,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將其學好,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太極拳。
學習太極拳,我們要知道它包含哪些方面,這樣我們才可以全面的學習它。
太極拳符合生理要求。太極拳是一種較好的保健運動。為什么能起到保健作用?太極拳是一種全身的柔和運動,著重思想即意念的訓練,由大腦有意識地指揮身體活動。練習時要求必須全身松開,不得有僵滯之處,故能全身氣血流暢,身心歡快,達到健身的目的。
太極拳也符合力學和心理學要求,這兩點主要表現在太極拳的技擊功能方面。力學表現在拳中的重點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平衡而能破壞對方的平衡。在破壞對方平衡時要根據對方的心理表現而變化。
可見,太極拳中所包含的理論知識是非常豐富的。
練太極拳必須掌握太極拳的基本要領,才不會把太極拳打成一種另一形式的體操?,F在學習太極拳的人,大多數都是從練太極拳的“盤架子”開始。往往練習三四個月就說已入門徑。要想練好太極拳,必須嚴格按照太極拳的基本要領和步驟一步一步地進行練習。
第一步,應先練好樁功。像馬步站樁、川字步樁和一字立體樁等。然后,把這些基本工夫練到相當程度后,才能學習拳式。而一勢一式的練習,非經數月不可,直至各勢各式完全純熟后,再合起來成為全套太極拳。
太極拳的架子許多人只知為一套,不知一套里面還有高、平、低三種。初學時為高架子,再學平架子 (又稱四平架,即眼平、手平、腳平、襠平),后學低架子。三種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三種。
學習太極拳的三種架子,有助于我們基本功的提高和改善。
大架子,要求姿勢開展,合乎身體的要求; 中架子,要求各勢動作不應有太過或不及之處,且能綿綿不斷,始終如一;小架子,要求各勢緊湊,動作靈敏而迅速。在這三種架子中,小架子難。每一招式皆發(fā)寸勁,故前進、后退時步子很小,手與腰腿尤須一致。學這三種架子需要很長時間,決不是一年半載所能收到成效的。
初學時,只能學一手或兩手,不能學得過多。學多了,則姿勢既不能準確,又容易走入油滑的途徑,有失太極拳之正義。除戒速成外,又忌用力。所以過去練拳的人說,“不應快,快則傷氣,本來無力而強努力則傷血;如氣、血俱傷則能引起內傷,發(fā)生疾病。”如練的得法,雖一招一式也能得到其益處。反之,練的不合乎要求,即使每次盤全套架子數遍也不會收到成效。
練拳時必須舌抵上腭,唇齒相合,以鼻呼吸,身體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頭正頂懸,裹襠收臀,上下成一直線,落步分清虛實,處處力求圓滿,周身輕靈,眼神視手指之前方。呼吸自然;上下左右相系,無思無慮達于心平氣和之境界。而沉氣松力,須時時注意,因氣沉則呼吸調和,力松則拙力消除。
每勢都要求外面形式順,而內部舒適毫不強硬。如此自能胸膈開展,氣血調和,對于身心有莫大功益。反之,如姿勢做得不夠正確以至距離原則甚遠時,則氣滯胸膈,浮而不定,既不能得到益處,疾病反由此而生。所以一套太極拳架子至少非得學習半年不可,半年之后,尤須經教師數度詳細更正,也非得一年不可。
練拳可比作寫字,次數多則式式勢勢正確;又如臨帖摹寫,次數愈多則字跡愈佳。所以,欲切實練工夫,每次盤架子須有三遍 (即三套),因第一套為了舒展筋骨,在一遍以上方能增進工夫。養(yǎng)身者則可以不拘,每次半套也可。
在練拳時自第一手至末一手,動作迅速與否,均須求其均勻,不可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更不可有缺陷、凸凹、斷續(xù)的地方。勢勢能連續(xù)不斷,呼吸能自然,內外能一致,尤須不加思索任其自然的練習。
練至全部純熟之后,可將全套各勢改為左式 (即反式) ,例如動作為右手的改為左手,左手改為右手,右腳的改為左腳,左腳的改為右腳,左轉的改為右轉,右轉的改為左轉,倘能將全套的左式架子練至綿綿不斷和右邊一樣的時候,那么功夫就更進一步了。
因左右均能練習則無偏重之弊,再練右式時更覺得興味濃厚,此是欲求深造的學者必須知道的一件事。此外,還可以把雙手分開來練,先練左手或右手都行,因還要輪換著練,所以不分先后,但必須左右式反復練習,以熟練為主。若照這種程序來練的話,那么,一套太極拳架子可以變成為六套了。
學習推手也有他特有的步驟。在學好了太極套路后就可以學習推手了。學習推手先是學定步推手,然后學活步推手,再逐次學習大捋、刀、劍、黏桿、散手 (即亂采花) 等。照這個規(guī)矩練習,沒有數年純功夫是不能學完上述各項拳械的。
學習太極拳必須從緩而進,才能成功,這是總的要求。對于初學定步推手法的棚、捋、擠、按四手時,大半不能連貫圓滿,須跟隨教師或較自己高明的人,經常在一起打輪劃圈至純熟后,再由教師口授棚、捋、擠、按四手的意義。
四手能一一分清,練至綿綿不斷的腰腿能旋轉如意,黏化均能順手, 然后可學拿勁、發(fā)勁。這個時候需要找一個對手互相研究練習,先練一種拿勁或發(fā)勁,千萬不可一勁未通又練他勁,更不可同時練習數種, 須知一勁能通,任何勁都能通達,若一勁學不好其他勁也不會學好的。
在未練拿勁、發(fā)勁之前,須盡量讓教師或較自己高明的人任意拿發(fā),視其如何引己,如何拿己,如何發(fā)己,拿發(fā)之地在于何處,拿發(fā)之時間早遲,拿發(fā)之方向正隅,均須以身實地試驗,作為悟解之門徑,萬不可求之過急。
定步推手法在太極拳基本功夫中要占首要地位,推手練至相當程度后,又不可專與一人推練,應與多人推練,因人與人多不一樣,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性格溫和,或有手剛、手柔、勁大、勁小、藝淺、藝深之別,均須推練。倘不知如此練習,那么便會遇到熟悉的人能拿能發(fā),不熟悉的人則不能,照這樣作下去絕不會達到高深的程度。
其次,活步推手法,要求手、腰、腿三部動作一致,在前進后退時,不可發(fā)生粘黏勁忽續(xù)忽斷的現象。練大捋黏桿、散手等時也不應有此現象發(fā)生。
自己的手或桿子,至少要有兩部分須與對方黏住,若黏不住時,則聽勁容易中斷,同時也容易使敵乘機來擊,于是神經感覺也不能練得靈敏,須要依著粘、黏、連、隨四個字的方式方法練習,練至手或發(fā)勁時能使對方不覺為止。至于散手必須分開單練,不如此則不能隨時應用。
此外對于手法、身法、步法尤當意。步法應進或退,手法宜高或低,身法宜正或側,均先求自己的姿式順遂而不背。手法之發(fā)出當含有圓形,往返須有折疊。步法之落地,或前或后,或正或斜,當使身體中正,且有封閉敵身之用意,而自己之進退當有升降、上下起落之勢。除以上三法外,當求姿式正確,著法純熟,重心虛實應分清楚,內勁圓活,能補能瀉 (補氣瀉力) 。如僅求懂勁,專門用功于不規(guī)則推手,雖練習很長時間,但仍然疲弱未見顯著成效。這是因為練習姿式容易,而內勁比較難練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