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屬于內(nèi)家拳,動作柔軟舒緩,輕盈飄逸。可以說,“輕”是太極拳的一個基本特征。那么如何理解太極拳中的“輕”,以及在實際練習中如何更好地去實現(xiàn)它,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輕”要求我們在出招時注意控制速度和力度,切忌用力太猛。
其次,“輕”在融入各法的運用層面上,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組合體,此刻必須強調(diào)“輕”將依據(jù)需要或隨機應變,或因勢利導采用和選擇“輕”的佳組合體,這就看修煉者分寸的拿捏,以精準無誤地展現(xiàn)勁力運用的尺度,如輕柔穩(wěn)健、輕靈敏捷、輕靜安舒、輕盈柔韌、輕巧流暢、輕松柔和等,“輕”在此層面上運用得當,猶如猛虎增翼,錦上添花;再次,在行功走架或套路與招式的演練層面上,則要求輕身靜心,從容飄逸,輕中求慢,輕中求準,輕中求穩(wěn),輕中求柔,輕中求美,動似彩云追月,形如芙蓉出水,高雅端莊,美不勝收。
“輕”,在太極拳勁力修煉上,不顯而易見,其實不然,它似乎無處不有,尤其隱含在動作中輕靈且有著落,“雖覺得空無一物,卻又感到實實在在,身心放松,不存緊張,不用僵力,肌肉與氣血高度協(xié)調(diào)。關(guān)節(jié)始終保持松暢,隨曲就伸”……這便是“輕”的神奇與奧妙之處。
對于“輕”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需要我們多加練習,多加請教,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
只有持之以恒,努力不懈的修煉,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而武式太極拳,氣節(jié)高雅,無論盤架子還是推手,它一貫主張“輕靈松軟,外柔內(nèi)剛”,剛而不滯,柔而不散,動靜作勢,時陰時陽。還說,要想探求輕靈之妙,還需掌握度的大小。在《十三勢行功歌訣中》有“滿身輕利頂頭懸”之說。拳論還說:“一舉動,周身輕靈,尤須貫串。”楊式太極拳楊班侯所作的《輕重分勝負五字訣》中說:“雙重行不通,單輕反成功。單雙發(fā)宜快,勝在掌握中。在意不在力,走重不走空。重輕終何在,蓄意似貓行……”精辟地論述了“輕”的優(yōu)勢、作用與“重”(尤其“雙重”)的弊端,以及“輕”與“重”在勁力運用上的一些辯證關(guān)系。
當下,人世間習練太極拳數(shù)以億計,除院校、武館、專業(yè)隊伍以外,絕大多數(shù)是在民間。而民間習練者對“輕”又是如何理解和運用呢?只要我們深入其問,便一目了然,尤其晨練點,絕大多數(shù)人不明白什么叫“輕”,更談不上對它理解與運用。因此打起拳來虛實難分,變化不靈,勁路不暢,不是東歪西斜,便是上晃下擺,一出腿便立刻砸地有聲,否則就會搖晃倒地;有的練了幾年、乃至于十余年;仍是“雙重”纏身,“不是雙手雙足不分虛實,陰陽不明;便是手與足互為陰陽的兩部分,同側(cè)的手足同處于實或虛的狀態(tài)”;或形與意兩部分同為實的狀態(tài);或彼此雙方在交手時彼實我也實,彼虛我亦虛,喪失了“以柔克剛”的原則而出現(xiàn)僵拙狀態(tài)。
這些,都與“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未能解決好有關(guān),因而,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無,長久得不到進步。先哲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又說:“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明確地將“雙重”定為太極拳之病,而引起修煉者和拳師們的高度重視。
“輕”在太極拳的運用中非常關(guān)鍵,用不好,則有悖太極拳之常理,容易走進誤區(qū),用的好,成功之日便指日可待。
“輕”,在太極拳勁力修煉中如此重要,在民間為何視而不見,長久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呢?筆者以為,太極不“輕”;主要是主客觀內(nèi)外兩大“夾攻”的結(jié)果。先議客觀上的名師奇缺。在我國民間,各地成千上萬的人在習練太極拳,且不說能否隨時有效地接受名家拳師的傳授,就連找?guī)孜幻靼兹它c撥和指導的領(lǐng)練人都極端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地區(qū)的人從習拳啟蒙開始便誤入了由一個“小不懂”帶出來一大批“大不懂”的歧途,走了彎路,又延誤了時光。
“輕”受主觀因素制約,主要體現(xiàn)在習練(修煉)者的自身上。初學者雖并非誤入歧途,也有相對不錯的環(huán)境與條件,如有一定的場所、有較高水準的師資、集訓時間基本保證、項目訓練科學有序等等。但修煉者眼高手低,見了這山望那山,不能潛下心來,扎實地摸爬滾打一翻,一練基本功便叫苦連天,一練套路就感到苦燥無味,不想“坐禪念經(jīng)”,卻望“早日成仙”。因此,太極習練便成為一些人“好看不好學”的借口,也是充滿畏難情緒和恐懼心理的理由。此外,還有一些習練者只滿足于現(xiàn)狀,滿足于某名人的“言傳口授”或道聽途說,不肯下功夫認真探研和細讀一些先賢先哲或名家大師之著作或論述,使自己的視野和拳藝的提升受到了限制。
綜合上述,“輕”,在太極拳勁力修煉中的意義、作用和科學應用,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可以練就成功的,那么如何在平常太極拳勁力修煉中,逐步做到“輕”而有度,“輕”而規(guī)范、“輕”而精準、“輕”而優(yōu)雅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必須從理論上弄清“輕”在太極拳勁力修煉中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時認清偏重、雙重形成后難改的惰性和危害性,從理論上、思維上引起高度重視,以掃清太極拳勁力修煉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確立志在必改、志在必成的決心與信心。
其二,機構(gòu)、社會、群體、主管部門等多管齊下,為提升太極拳培訓成效創(chuàng)造良好氛圍。名家、名師指導,無論派出去還是請進來,均需要資金的投入,民間的太極群體、太極拳協(xié)會等要積極尋求多方資助,如民間或城鎮(zhèn)常見的,有武術(shù)群體與企業(yè)聯(lián)姻,太極杯賽與企業(yè)文化合作,太極拳協(xié)會與有關(guān)部門掛鉤等形式,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借鑒。難得的是,現(xiàn)在已出現(xiàn)的有私企(如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等)一、二把手本身便是太極拳的酷愛者,有的地方的財政局等部門領(lǐng)導本身就是太極拳協(xié)會會長,這樣開展培訓、比賽、娛樂、慶祝等各項活動,資金籌集顯然就容易得多。
其三,習武以德為先,要著重宣揚奉獻精神。民間習武,開展太極拳修煉等各項活動,雖然存在著師資、經(jīng)費等諸多困難和問題,但在廣闊的城鎮(zhèn)與山野鄉(xiāng)村,又是藏龍臥虎的地方,太極能手、名師、巨匠,時有可見,但遺憾的是他們通過各種形式辦班授徒,多以謀生或補充謀生的手段來增加經(jīng)濟收入,其中不乏已退休之人,授一套拳收學費數(shù)百元乃至于千元左右,令太極拳愛好者敬而遠之。但可喜的是也有一些民間的名人名家,數(shù)十年如一日義務傳拳授藝,學費分文不收。倘若民間能多一些樂于奉獻的人,無疑師徒皆大歡喜,既開展了活動,提升了拳藝的修煉水平,又促進社會和諧,況且修德行善,無私奉獻,修身養(yǎng)性,延年益壽,均是太極拳修煉的高境界和終目標。
后,也是極為重要的是,修煉者自身要過硬,除了尊師重道,崇德尚藝,虛心領(lǐng)悟外,還必須持之以恒,刻苦磨礪各種基本功,包含各種動功、靜功,乃至于氣功以及基本素質(zhì)的訓練等,但由于項目眾多,門類繁雜,時光有限,因此,在綜合練功的同時,必須側(cè)重選擇一些與“輕”的修煉關(guān)系密切的動作或項目進行訓練,如有一定時限要求的單腿支撐的金雞獨立、蹬腳、分腳、轉(zhuǎn)身擺蓮、空中跳躍轉(zhuǎn)體平穩(wěn)落地(年紀偏大的要因人而異)等,特別要注重循序漸進地練好松腰落胯、左右輕擺步、左右大轉(zhuǎn)體低架行進的太極腰與提腳尖微離地轉(zhuǎn)腰180°左右的太極步(若能腿綁砂袋配合練習,效果會更佳),每日兩次,每次至少20分鐘以上,持之以恒,日積月累,“輕”,在太極拳勁力修煉中必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