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太極拳中偏沉則隨的理解,有著各式各樣的不同的觀點,但是這些觀點大都不是正確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下偏沉則隨的相關內容,以便更好的結合太極拳教程進行學習。
一、上述諸家對“偏沉則隨”的解釋之所以出現種種不當,究其原因,是對《太極拳論》的作者王宗岳本人重視、理解不夠,對“偏”字和“隨”字望文生義,隨意解釋而造成的
1、“偏”字上面出了偏
“偏”字解釋為:“歪,不正,不在中間。引申為:‘不全面,偏向,偏差’等。”,是貶義。在“偏沉則隨”時,如果把“偏”字解釋為“單方”或者“一側”,“偏”就失去貶義,成為中性,于是“偏”和“雙”便可以成為反意詞,于是,也就很容易把“偏沉”當作“雙重”的反意詞。“雙重”是大家公認的、力求避免的弊病,它的反義,當然就是正確的了,因而,導致了人們對“偏沉”不加思索,一再主觀、隨意地描述、推演,其結果,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于是,類似上述諸家種種不正確的注釋,不斷出現。
2、“隨”字的錯誤理解
漢字中一字多義是經常出現的,“隨”字的解釋不僅有“跟從,沿著,順從,順便”的意思,還有“聽任、任憑、放任”的意思?!掇o海》《辭源》中對“隨”字還有一條不被人們注意,容易被忽視的解釋:足趾。這一解釋《辭?!芬恕兑?bull;艮》:“艮其排,不拯其隨。”孔穎達疏:“腓動,則足隨之,故謂足為隨。”《辭源》也引了同樣的解釋:“易艮:止其腓,不拯其隨。”意思是不讓小腿動,腳就舉不起來。所以“隨”字又解釋為“足趾”,腳。據此,“隨”字應該是兼有“放任”和“足恥”兩種含義。這樣“偏沉則隨”的“隨”字,應是“放任,其足之意”,與“上下相隨”的“隨”字不能作同樣解釋。當然,由于漢語的發(fā)展進化,有些字、詞的用法已經產生了變化,現代漢語中人們是不會把“隨”字解釋為“足趾”的。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太極拳論》是三百多年前的古文。
3、輕視了王宗岳先生
自古統(tǒng)治階級重文輕武,武術只在民間廣泛流傳,官方典籍很少記載。由于“文以載道”思想的影響,以文取士,武將不受重視,這就造成了文人習武者少的事實;另一方面,古人識字者少,習武之人識字者更少。所以,武術,便難免于粗俗的偏見,武術家也不免蒙上魯莽武夫的影子。王宗岳酷愛武術精通太極拳法、陰符槍法和劍法。他的《太極拳論》在歷代所有太極拳經典著作中,評價高,成為后世太極拳家共同遵循的理論依據。人們只知道王宗岳是武術家、武學大師。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王宗岳曾寄寓河南洛陽和開封一帶,以教書為生”,不知道王宗岳是一位“文化人”,更不知道他是一位文學家,自然也就不會注意《太極拳論》的文學造詣和色彩。
王宗岳不但拳理造詣深遂,闡述準確,而且文章精微絕妙,富有文采?!短珮O拳論》中“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一段,可以說是王宗岳先生對太極拳非常精彩、充滿感情的論述?!短珮O拳論》中“立如平準,活似車輪”與“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是“駢文”形式。四句中,前兩句說的是練功中應該遵循的原則,是對的,是褒義;后兩句說的是練功中應該摒棄的弊病,是錯的,是貶義。如果四句中,三句說對的方面,一句說錯的方面,那樣就與“駢文”的行文方式不符了。一個三百多年前有造詣、字斟句酌的文學家,能在文字上犯那樣膚淺的、常識性的錯誤嗎?能把“偏沉則隨”之“隨”按著現代人的語言習慣,用在太極拳理論著述里嗎?
4.忘記了《楊氏老譜》
《清代楊氏傳鈔老譜》是《太極拳論》、《太極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歌》之后,一部比較全面地闡發(fā)太極拳理、拳法的系統(tǒng)教材?!稐钍侠献V》結合實際總結了太極拳法的應用,對懂勁、打手、行拳中容易出現的各個方面的各種問題,都做了比較全面論述,得到后世太極拳家公認。《楊氏老譜》第三章《太極正功解•太極輕重沉浮解》中寫得清楚:“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后面又詳細論述:“半浮半沉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明確指出:“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因而“偏輕偏重,偏浮偏沉”為病,早有定論。在太極拳行拳中,所有的“偏”,皆以“病”來對待,這一點《楊氏老譜》說得很明確。但是,有好多人,甚至楊式太極拳的傳人在“偏沉則隨”這個問題上也糊涂,豈不是忘記了《楊氏老譜》。
偏沉則隨應該是指太極拳中的一個錯誤現象,指練習者在拳架的練習時,沒有掌握好太極拳的拳架要領,偏離了規(guī)則進行太極拳拳架套路的演練。偏沉則隨是需要進行糾正的錯誤現象。
二、“偏沉”和“雙重”是太極拳行拳中緊密相連的兩種弊病
由于“偏沉”造成身體“失中”就不得不用腰腿調整,在這個過程也會有“雙重”的產生。“偏沉則隨”之辨,還需結合“雙重”敘述。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可見“雙重之病”危害之大。其根源則是虛實分辨不清。“雙重”有單方與雙方之分,有兩手與兩腳之分?,F在討論的“偏沉”主要是涉及兩腳之“雙重”。兩腳虛實不清楚,同時用力著地,使身體的重量分支于兩只腳上,即為“雙重”。當然,這不包括在行拳時,肢體轉換過程中,有一只腳,三分力,另一只腳七分力,或一只腳四分力,另一只腳六分力的現象,更不能把單鞭或者預備式、起式、收式的兩腳之力平均作為“雙重”。所謂兩腳“雙重”是指兩腳該虛的沒虛到位,該實的沒實到位,虛實分不清楚的錯誤動作。反之,兩腳雖然同時“用力”,但全身重量卻集中在一只腳實腳上,另一只腳虛腳(趁腳)的力(其實是“不著力”)與軀干的力相平衡,適合于力的支點定則,便不是“雙重”。然而,有的太極拳習練者為避免“雙重”卻誤入了“偏沉”,其結果是顧此失彼。
有人為了避免“雙重”,往往錯誤地導致虛腳全然無力。他們不知道虛腳所用的力,是用在空處,而且是不著實的,是趁勁(如稱桿之上的秤砣),不知道虛腳所“用的力”,要合于力學上的作用力點和反作用力點相平衡的道理。如果,在太極拳行拳時,腳步偏離正確的步法要求,或者虛腳完全“無力”地置于地上,則身體必然散亂,重心必然偏斜,其結果就是“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如果不懂得“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并且保持精神貫注,高度靈活,體察精微,就必然在“雙重”和“偏沉”之間徘徊。至于,手上的“偏沉”只要懂得了“外三合”,是不會犯那類低級錯誤的。
三、“偏沉則隨”是太極拳運動中的理論問題
偏沉則隨是一個錯誤的現象,那么就需要進行避免與糾正,但是應該如何糾正這個錯誤呢?對于偏沉則隨更多是要從理論上加以解答的問題。練習者要能夠正確的掌握太極拳的要領,才能合理的進行應對。
如上所述,“偏沉”為病,“偏沉則隨”是錯誤現象,是“偏無著落”“失其方圓”。所以,就要知道何為“方圓”,如何避免“失其方圓”。俗語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方圓者, 規(guī)矩也。所謂“偏沉”為病,“偏無著落”,“失其方圓”,是太極拳行拳時,沒有遵循太極拳行拳規(guī)則,沒“規(guī)矩”行拳;是失去了“規(guī)矩”,出現偏差;是虛實不清,從而影響整個身體的“中定”才出現的弊病。那么如何克服“偏沉則隨”這樣的弊病呢?解決的辦法是“中規(guī)中矩”,是“不偏不倚”,是“無過,無不及”,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是“掤捋擠按須認真”,是李亦畬所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
為了解決“偏沉則隨”一類弊病,再來借鑒一下向愷然先生的論述:“余曰:‘十三勢以中定為主,掤捋擠按十二勢為輔。有中定,然后有一切,一切勢皆不離乎中定,然后足以言應付……吾人應知無中定,安有開合?譬之戶牖,開合在樞。樞若動搖,云何開合?不開不合,虛實焉求?是可知無中定之虛實,非虛實也。無中定之觸覺,猶瞽之視,跛之履。觸如不觸,覺如不覺也。經曰:‘中正安舒。’安舒云者,定之謂也!客曰:‘求中定有道乎?’余曰:‘子但知虛實無定時,無定位,以意為變化,而不知每一虛實,皆先有中定,而后有變化;處處有虛實,即處處有中定,蓋法無定位,而一切法皆從中定中出。則圣人復起,不易吾言也!法遍周身,中定亦遍周身。’”
如果說,前人的理論過于概括、含蓄,還不能理解其中道理,那么,請看當今武術家、吳式太極拳名家、梁式八卦掌名家張全亮先生的一段論述:“在行拳過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即前進、后退、左顧、右盼的立身或平移運動時,頭頂百會穴與負重之腳的涌泉穴、鼻尖與負重之腳的大趾、尾骶骨與負重之腳的足跟都要上下垂直相對……在行拳過程中,時時式式都要做到有清醒的關節(jié)運動意思。要把自己的身體比作一部裝有萬向輪的機器,圓轉自如,無微不利,全身上下內外無缺陷、無凸凹、無斷續(xù)、無滯點,舉手投足、前進后退、左顧右盼都要做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的外三合……”我以為,如果能達到上述要求,應該說“中定”和“虛實”已經解決了,“雙重”、“偏沉”之病自然也就解決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正確的對偏沉則隨加以理解,從而能夠對偏沉則隨加以改正。偏沉則隨作為太極拳中的一種弊病,是需要練習者進行避免的,這一點一定要能夠清晰的加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