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而很多傳統(tǒng)文化中的概念都能夠從太極拳中得以體現(xiàn)。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下三才與太極拳之間的關(guān)系,以便更好的結(jié)合太極拳教程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觀承認世界的物質(zhì)性,認為宇宙中陰陽相生以致生生不息,而陰陽互濟可生三才。三才者即天,地,人也。上天下地人居其間,這是宇宙的空間。
即便在現(xiàn)代哲學的觀念中,同樣具有三才的觀念。矛、盾與中庸,恰好形成了一個三才的觀念,從而形成了整個世界。正因為萬事萬物中都包含了三才的觀念,所以在太極拳的練習中,也不能忽略三才的影響。
將三才之義借喻人體,則有三身之謂。三身即精、氣、神。精足,氣滿,神聚方為健康之相。精氣神之舍為三丹田,上丹田為天門(百會穴)、下丹田為地戶(會陰穴),中丹田為氣海。天門主神,地戶藏精,氣海蘊氣。精、氣、神乃生命之根、造化之源,因此,練好太極拳重視練好丹田功。
三才借喻太極三節(jié),三節(jié)明而招熟,則勁通勢成。三節(jié)是指人的整體或局總均能分為上中下(或梢中根)三節(jié)。若以全身而言,臍鼻為中線。頭部為上節(jié),頭頂至咽喉之間 ,即梢節(jié);胸為中節(jié),咽喉至下丹田之間,即中節(jié);腿部為下節(jié),自大腿根至兩腳之間,即根節(jié)。若以腿部而言,胯為根節(jié),膝為中節(jié),足為梢節(jié);若以人體中部而言,則胸為上節(jié),腹為中節(jié),丹田為下節(jié);若以臂而言,則膊為根節(jié),肘為中節(jié),手為梢節(jié)。人體局部三節(jié)可以此類推 之。要知三節(jié),明三節(jié),用三節(jié)。拳論曰:"上節(jié)不明,無依無宗;中節(jié)不明,滿腹是空;下節(jié)不明,顛覆必生。"此理強調(diào) 人體軀干三節(jié)的技擊作用。練拳求功,還要注意四肢三節(jié)的作用,梢節(jié)能領(lǐng),中節(jié)跟護,根節(jié)摧功。
三節(jié)是太極拳技擊的重要影響因素,而且三節(jié)互用,就能獲得技擊的勝利。這是因為三節(jié)互用,就能夠使得身體保持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使得練習者能夠滿足太極拳周身一致、上下相隨的要領(lǐng),在這種狀態(tài)之下,自然就能夠獲得勝利。
三才又能喻為三合。明三節(jié),懂三合是練太極拳應注意要領(lǐng)。三合有:內(nèi)三合、外三合之分,其稱之為六合。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這是強調(diào) 上下相隨的做法。外三合有同旁三合,異旁三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右手與左足相合 ;左肘與右膝相合,右肘與左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肩與左胯相合。這是隨 上肢腰的圓轉(zhuǎn)形成的上下相合。另外還注意頭與手相合,手與身相合,身與步相合,這都屬于外三合的范疇。外三合合好拳勢正確,則內(nèi)氣暢通,技擊用招定能成功。特別是,更顯示外三合作用 。
所謂內(nèi)三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這里術(shù)語概念取義不同。特專指練太級拳而言。"心"是人們共性產(chǎn)物;"意"指的是級太極拳的個性,有特定的意念環(huán)境;"氣"這里概念外延較廣,既能指人們呼吸之氣;"力"也是專指太極拳的勁力。筋與骨全指的是各照本位,隨其自然,這樣能氣血暢通,肌肉豐滿,神經(jīng)敏捷。反之,背筋錯位,氣血受阻,局部疼痛變腫,神經(jīng)失靈。
內(nèi)三合練好,演練者自然會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五藏能與筋、骨、皮、肉相合,這樣方可做到上欲動而下自隨 之,下欲動而上自領(lǐng)之,上下動則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合之,三節(jié)運用可以達到"一靜而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的功夫。
三才在推手較技中作用很大。推手較技是矛盾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演試,要求"不丟不頂",因此,推手中就有三根、三防之說。三防既然指上中下、左中右的三防,又可特指防卸中的三道線。與人交手,如上戰(zhàn)場,兩手交鋒 ,為第一道防線;肘與肘相交,為第二道防線;用身體迎接防守,為第三道防線。三根之說,指的是下肢的虛實變換,下肢扎根是隨上體負重而變,根是根基,有根才有繃。根基不牢,全身散亂既無進攻之力,也沒有防御之能,逢交手必存三根。受"不丟不頂"原則的限制,前弓腿為第一根,兩腿之間為第二根,后弓腿為第三根。搭手須記三個要點:一繃接折中;二微收適時:三旋轉(zhuǎn)合理。推手求懂勁有正確與錯誤三點。正確做法:繃勁、逼勁、引勁??噭艦橄?,然后再練逼功、引勁??噭攀悄竸?,是推手的中庸之勁,它既然不是矛,也不是盾,是矛盾相交點 ,繃勁能沾隨對方之勁圓轉(zhuǎn)變化;逼勁為矛,是主動進攻之勁,向?qū)Ψ降闹芯€進逼,偏正急收,目的是迫使 對方勢背、勁空,我趁機變招而擊之;引勁是引誘手法,誘惑對方進入我包圍圈中,使對方招空、勢背、勁丟,距離拉長,我趁機而擊之取勝;逼勁、引勁都是有意而做。
錯誤做法是頂抗,丟偏,呆滯,這種弊病是推手常見現(xiàn)象,是不懂太極陰陽之理而形成的。頂抗者不能視對方情況用力,總是冒然進攻或反抗,這樣易被人借力;丟偏者不會防御,繃勁丟失,這也是推手大忌,易被趁虛而入;呆滯者,搭手不變,固守一點,常上當受騙,被人所制。
三才喻在太極拳散打之中,可為三攻、三防,三攻三防以人體客觀條件而定。三攻指的是攻上盤,攻中盤及攻下盤;或擊左、打右,取中間。三防與三攻是相對照的,攻防須得辯證求之。拳諺講:"打上必防下,打左必防右",這是配引法三攻的妙用。上引為了取下,下引為了取上;打左為虛,實取右旁 ;虛擊右旁為了擊左,兩面虛擊為了取中,引擊虛實不定。要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人不知我,我獨自明。用招有時三線同時進攻,如金剛搗碓勢,左手前擠上繃,右手隨 后進擊,從下向上依次擊襠穿咽喉、戳眼睛,兩手交替纏繞;下肢用右膝頂襠,右腳踢臁骨取襠,落腳跺腳面;右拳里纏外崩擊對方中部襠腹部。
前招后招勢,根據(jù)動作特點可破內(nèi)通背勢。若對方利用扛桿背臂前摔,我用前招勢,內(nèi)氣下沉,下體放松,兩膊繃勁不丟,右臂指尖前穿,讓過對方肩頭支點,立即逆纏,用曲肘橫擊對方部耳門。同時,左手擊打?qū)Ψ剑轮媚_橫鉤提對方馬步,破壞對方下盤,三點同時進攻。
擒拿法控制位置多在體三節(jié)之上,上肢取對方腕、肘、關(guān)節(jié);下取對方踝、膝、胯,巧用扛桿之理,迫使人違背生理結(jié)構(gòu),迫使對方關(guān)節(jié)錯位,我趁機擊之。
綜上所述,在太極拳的學習與練習過程中,要對三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要對太極拳的中的三才做一個學習與掌握,才能夠提高自身的太極拳水平。當然,提高太極拳水平必然不能忽視對于太極拳拳架的練習,而三才也需要從拳架練習中進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