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太多太少都有危害
楊小紅指出:當外界氣溫上升到30℃時,汗腺這一“天然空調器”開始啟動,分泌汗液,出汗的多少決定人體體溫的恒定,甚至還影響到生命的安危,而出汗太多或太少的危害則各不相同。
一般來說,夏季炎熱,出汗多一點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過多,可造成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流量減少,循環(huán)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越趨減少,從而導致體溫升高。大量的出汗,還能使人體鹽分流失,細胞因缺鈉而造成熱痙攣。專家稱,出汗過多主要易產生四大危害:第一是營養(yǎng)元素流失。汗多時,人體內必須的鋅、硒、錳、鐵、銅等微量元素逐漸流失,造成兒童生長發(fā)育遲緩,成人體質下降。第二是免疫力下降。汗多的人,平時易感冒,常見打噴嚏、鼻塞、流涕或納呆腹瀉。第三是消化功能減弱。表現(xiàn)在胃口不好、厭食、消瘦等。第四是智力發(fā)育受制。兒童出汗日久,體內必需的元素慢慢丟失,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受影響,注意力不集中,智力發(fā)育受損。
而有一類人即使在大熱天時一滴汗也不流,這種癥狀稱為“無汗”。楊小紅稱,這類人可能先天性汗腺較少,也有可能是因一時感受風寒,寒邪束表導致毛管腠理閉塞,必須馬上找醫(yī)生調治。但如果汗長時間出不來,體內的積熱就散發(fā)不出去,極易發(fā)生中暑。尤其是老年人、婦女、兒童,常因中暑引發(fā)高熱、驚厥。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人,還易發(fā)生中風、心肌梗死等。另外,皮膚出不了汗,體內代謝的廢物只好從其他途徑排出,若都經尿液排出,勢必增加腎臟的負擔,對于腎病患者可能更“雪上加霜”。無汗或極少汗的人群,皮膚的酸性環(huán)境還會發(fā)生改變。因為正常排出的汗液中含有能殺滅皮膚表層病菌的乳酸,而排汗過程中皮脂腺還會分泌同樣具體一定滅菌作用的脂肪酸。如果患上“無汗”癥,皮膚的抵抗力會降低,導致皮膚表層病菌滋生繁衍,嚴重者可引起毒血癥或敗血癥。
汗證病人簡易飲食療法
楊小紅稱,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治汗證,補虛是其基本治療原則,以下是她針對各種常見“汗證”做出的簡易食療建議——
自汗癥:是指清醒狀態(tài)下出汗增多,且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在白天時分經常出汗。多數(shù)由于肺氣虛弱,陽氣不足,與氣虛、血虛、陽虛、痰、濕等有關。建議可食用扁豆、栗子、豬肚、豬腰、核桃仁、豆腐皮、泥鰍、雞肉、鴨肉、雞蛋、芡實、山藥、黨參、白術等,或試試以下兩款例湯:
黃芪紅棗湯:黃芪30克,紅棗20枚,豬瘦肉100克,水煎服。適用于氣虛不固之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