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各個發(fā)展時期
草創(chuàng)期
16世紀以前,即從北宋中期到明代萬歷年間。宜興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殘片復原的器皿,是所見最早的紫砂壺實物標本。明代正德年間的作品多為自然形的樹癭壺,這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金沙寺僧和龔春。
第一期
16世紀晚期到17世紀初期,即從萬歷年間道明代末年。這時期名家輩出,壺式千姿萬態(tài),特別注意筋紋器的制作,這種風氣延續(xù)到18世紀以后。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時大彬和徐友泉。
第二期
17世紀晚期到18世紀末,即從清康熙到乾隆晚期。自然形壺、幾何形壺、筋紋器和小圓壺(即水平壺的前身)這四類壺形都有燒制,筋紋形壺已開始被自然形壺所取代,自然形壺收到歡迎。同時較注意壺面的裝飾,更多在壺面施釉或加彩繪裝飾。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陳鳴遠。
第三期
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即從清嘉慶到光緒年間。這個時期文士與紫砂藝人交往甚密,出現(xiàn)了在壺上篆刻書畫的風尚。紫砂壺造型比較簡單,為在壺的平面上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大的自由。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陳曼生和楊彭年。
第四期
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紫砂壺生產(chǎn)更為商業(yè)化,壺上開始印有店號標記。自然形、幾何形、筋紋器和水平壺四類茶壺大量暢銷,精心制作的藝術(shù)性高的壺在減少,但也不乏佳作的出現(xiàn)。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陳壽珍和馮桂林。
第五期
20世紀中葉至今,即現(xiàn)當代。戰(zhàn)亂多年以后,紫砂壺生產(chǎn)逐步恢復。四類壺形續(xù)有生產(chǎn),新的品種日漸增多,仿古和創(chuàng)新兼?zhèn)?,在裝飾上出現(xiàn)金絲銀線鑲嵌等新工藝,紫砂壺創(chuàng)作保持傳統(tǒng),推陳出新。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顧景舟和蔣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