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里的棕櫚油
多家批發(fā)店出售的“田嘜”餐飲專用油,其標簽標識配料只有一種:棕櫚油
配方比例的虛假之外,棕櫚油的陰影也是調和油的“魔咒”之一。
消費者也始終擔心,自己買來的食用調和油中,究竟會不會摻雜了棕櫚油?
日前,中國臺灣發(fā)生食用油造假,臺灣大統(tǒng)食用油公司多款橄欖油、花生風味調和油是其他油種加進花生香精調和而成,“大統(tǒng)”葡萄籽油,純度其實只有10%,其余 九成是棕櫚油和芥花油。“大統(tǒng)”100%橄欖油, “本產品在低溫或放入冰箱時,會形成霧狀(白色結晶)”,暴露了“大統(tǒng)”添加了棕櫚油、棉籽油等。
利潤的誘惑
大量摻入價格便宜的棕櫚油主要是在南方市場,因為天氣熱,棕櫚油不會出現(xiàn)凝結。
通過計算,走餐飲方向的棕櫚油5L售價在30元多點,而普通調和油標示5L其實凈含量只有4.6L左右的食用油價格都在60元左右,如果棕櫚油摻入調和油,不僅可以節(jié)省很多成本 ,也可以賣出高價。
由于棕櫚油比大豆油、菜籽油等國內主要油種都便宜,大量摻兌棕櫚油做成調和油,成為國內食用油企業(yè)打價格戰(zhàn)的利器之一。
大量摻入價格便宜的棕櫚油主要是在南方市場,因為天氣熱,棕櫚油不會出現(xiàn)凝結,造假企業(yè)不標示,消費者難以發(fā)現(xiàn),即使進行檢測,因為多油種在一起,很難檢測出來。
混亂根源:國標缺失
有了檢測標準,才會有法可依。檢測方法沒出來,要求出臺調和油新國標,只能說空口無憑
由于第三方檢測方法的缺失,讓調和油的國標缺乏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支撐。
目前的技術下,只有調和油中成分在15%以上的油類才能比較準確的測定出來,但是很多調和油中的成分都是8~9種油,一些油的比例不到1%,而成分在5%以下就很難在機器中測 定出來了。
由于技術的空白,使得調和油的檢測方法無法普遍運用于目前的調和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