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為血帥,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所以氣機不暢,郁滯不行則血行為之澀,而致血淤,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血行緩慢而成淤。反之,血為氣母,氣賴血載,血淤既成又致氣滯,在病理上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氣血密切相關,決定了理氣法在血管病癥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又由于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氣在四肢血管病癥的治療中更有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臨床上具體應用時還須分辨行氣和益氣活血化淤二法的應用。
常用藥物:疏肝行氣性偏涼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性偏溫之佛手、青皮、枳殼等。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櫞等。益氣如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山藥、炙甘草等。
方劑舉例:血府逐淤湯加減,補陽還五湯加減。
適應證:疏肝行氣活血化淤適用于肝郁氣滯血淤證,凡四肢血管病癥均可酌情使用,尤宜于病情隨情志刺激而變化,或患者憂郁不安者,益氣活血化淤。
適用于氣虛血淤證,主要現(xiàn)象為除有血淤證象外,可見病久體倦、納差、氣短、心悸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癥,常見于動脈狹窄、閉塞性病癥和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深靜脈炎的后期,同時必須注意,行氣太過易耗氣,溫燥之品能傷陰,臨床應用宜慎重。
清熱化瘀藥
即用寒涼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清解熱邪,以使絡寧血活淤化。是“熱者寒之”之義。“夫脈者,血之府也”,所以熱邪侵入脈絡多及血分。又有熱之甚即為毒,熱邪灼津傷陰,虛熱內生。
“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阻滯脈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見,具體應用清熱活血化淤法時,首先應分清虛實,和在氣在血。從而推演出清熱涼血,清熱解毒和養(yǎng)陰清熱活血化淤三法。
常用藥物:清熱涼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參、大青葉等。清熱解毒如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養(yǎng)陰清熱如生地、玄參、天花粉、白芍、麥冬、沙參、地骨皮、知母、黃柏等?;钛偃缂媲鍩釠鲅档て?、紫草、丹參、赤芍、郁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熱解毒之紅藤、虎杖、敗醬草、金蕎麥、落得打等。
方劑舉例:五味消毒飲合清營湯加減。四妙勇安湯加減。
適應證:清熱涼血活血化淤運用于血熱血淤癥,主要表現(xiàn)除有血淤證象外,可見皮膚發(fā)紅,灼熱,淤斑色紅或紫,舌紅絳,脈數(shù)等,常見于急性血栓性靜脈炎,淺靜脈炎,復發(fā)性丹毒,紅斑性肢痛癥等。
清熱解毒活血化淤運用于熱毒淤滯癥,主要表現(xiàn)如上述(除舌脈外),還可伴潰瘍,苔黃厚,脈弦滑而數(shù)等,常見于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壞疽早期或合并感染時。
養(yǎng)陰清熱活血化淤法適用于陰虛血淤癥,主要表現(xiàn)除有血淤證象外,且病程較長,局部發(fā)熱惡涼惡熱,或伴五心煩熱。
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常見于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后期,從周圍血管疾病的臨床來看,清熱活血之法常因病情中實熱與虛熱難分,熱邪與熱毒沒有明顯的界線而三法常相合而用,但又必須辨清主次輕重,相應而用。
補血滋陰化瘀藥
即用補血滋陰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脈道,血活淤化。血液在脈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則脈道充盈。血液虛少,陰津不足則脈道萎閉,繼而成淤。所以應補血滋陰,增液盈脈,活血化淤。
常用藥物:補血滋陰藥如生熟地、阿膠、首烏、枸杞子、龍眼肉等,活血兼補血者如雞血藤、當歸等。
方劑舉例:四物湯加減。
適應證:血虛血淤癥,主要表現(xiàn)為除有血淤證象外,多為久病體弱、頭暈、面色萎黃或蒼白、唇爪色淡、心悸、舌淡、脈細等。常見于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的早期或后期。
平肝潛陽化瘀藥
即用平肝潛陽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使陽潛血和,絡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肝陽升發(fā)太過血隨氣逆,并走于上,脈絡壅塞,可致血淤。故應平肝潛陽,解除壅阻,以化血淤。
常用藥物:鉤藤、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鱉甲、刺蒺藜、天麻、石決明等?;钛偃缧云珱鰸欀?、牡丹皮、玄參、赤芍、牛膝、郁金、凌霄花等。
方劑舉例: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
適應證:陽亢血淤癥,主要表現(xiàn)除有血淤證象外,為頭脹痛、眩暈、眼花、耳鳴、情緒易激動,并見腰痿足軟,脈弦緊等。常見于多發(fā)性大動脈炎(胸腹主動脈型)及閉塞性動脈硬化癥伴腦動脈硬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