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偏癱
體針百會透曲鬢。操作;沿頭皮分3段接力刺入,快速捻轉(zhuǎn)200次左右/分,連續(xù)5分鐘,休息5分鐘,重復(fù)3次,約30分鐘出針。平肝熄風(fēng)穴取合谷、太沖、行間、風(fēng)府;補益氣血穴取百會、關(guān)元、足三里;育陰健腎穴取腰陽關(guān)、腎俞、太溪;活血通絡(luò)穴取環(huán)跳、陽陵泉、風(fēng)池、三陰交、外關(guān)。操作:先取健側(cè)用瀉法,后取患側(cè)用補法。針刺時要補中有瀉,瀉中有補。
頭針取穴:運動區(qū)、感覺區(qū)、語言二區(qū)、舞蹈震顫控制區(qū)。
操作:用28號1.5寸針刺入穴區(qū),手法捻轉(zhuǎn)得氣后可配以電脈沖,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20~25分鐘,每日1次。
眼針取穴:眶周眼區(qū)雙側(cè)上焦區(qū)、下焦區(qū)。
操作:用30號5分毫針,在每取之穴距離眼眶邊外緣2分處,按取穴順序橫刺進針,留針5~10分鐘,起針后用棉球壓迫針孔。
綜合療法頭針:取雙側(cè)上下肢運動區(qū);面癱加雙側(cè)面運動區(qū)。
體針:取穴肩髑、曲池、環(huán)跳、陽陵泉;酌選手三里、太溪、太沖、關(guān)元等,每次7~8穴。頭針、體針均可用電針。
穴位注射:用復(fù)方當(dāng)歸注射液2ml分別注射曲池與陽陵泉或外關(guān)與足三里,兩組交替使用,隔日l次。頭針、水針、體針均可間Et l次,病程l個月以內(nèi)予瀉法;l~2個月用平補平瀉法,3個月以后用補法。
(2)言語不利
體針取穴:廉泉、通里、合谷、內(nèi)關(guān)。
操作:廉泉用平補平瀉法,進針后捻轉(zhuǎn)提插;余穴用捻轉(zhuǎn)補瀉。并可通電治療20分鐘,每日1次。每次選2穴,交替使用。
頭針取穴:語言一區(qū)、二區(qū)。操作:進針得氣后,可用電針治療。
(3)口舌喁斜
體針取穴:陽白、四白、頰車、地倉、人中。
操作:平補平瀉,每次2~3個穴位,每日1次。
電針取穴:翳風(fēng)、頰車、庫正、下關(guān)。
操作:先用毫針刺入穴位,手法得氣后通電,每次2~3穴,每日l次。
(4)肢體腫脹取穴
液門,直刺5~8分,用補法至局部發(fā)熱,留針30分鐘。
(5)肢體疼痛用徐長卿注射液注射肩髑、肩貞、天應(yīng)、陽陵泉等,每次共注射4ml,每日l次。
外治法
(1)卒然倒仆,痰涎壅盛,難辨虛實用炭火一盆,將米醋灑上,使醋氣沖入口鼻。
(2)暗風(fēng)卒倒,不省人事細辛為末,吹入鼻中。
(3)中風(fēng)急性期,神昏,便秘者可用大黃(后下)、芒硝(沖入)、菖蒲、郁金、枳實、陳皮、甘草,水煎,待藥物冷卻后灌腸。
(4)中風(fēng)閉證可用安宮牛黃丸混懸液灌腸,或用栓劑塞肛。
(5)口舌歪斜 鱔魚血入麝香少許外涂患側(cè),單純鱔血亦可,巴豆7枚(去皮)搗研如泥。左歪涂右手心,右歪涂左手心,以暖水一盞,置于藥上,須臾即洗去。
(6)半身不遂 熏臍條熏臍:銀珠l0g,枯礬12 g,降香3 g,艾絨60 g,共研細末,用皮紙制成艾條,早晚熏灸臍部,蓋被微汗。趨風(fēng)膏外敷:紅海蛤取如棋子大,生川烏去皮60 g,炙山甲60 g,伸筋草30 g,將上藥共為細末,每料用l5 g,搗蔥汁調(diào)成厚餅狀,約半寸,貼敷患肢腳心或手心,縛定,避風(fēng)。若上肢活動差,加桑枝30 g;下肢較甚加獨活30 g;隔3日1次,5次為l療程。
(7)手足攣縮 伸筋草30 g、川芎10g、紅花15g、川椒6 g、生川烏10 g、麻黃10 g、松節(jié)12 g、透骨草30 g,將上藥裝入布袋中,置盆內(nèi)煮沸后,將患肢放于盆上薰蒸l5分鐘;使藥液溫度下降后浸泡患肢,藥液涼后需加熱;肘、膝、肩關(guān)節(jié)可用藥袋熱敷。每日2次,2周為l療程,每劑藥可熏洗2~3次?;敝?5g、柳枝12 g、楮枝20 g、茄枝20 g、白艾10 g,水煎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l5~20分鐘,每日l0次,并應(yīng)避風(fēng)寒。
(8)血壓高用吳茱萸8g、制附子10g、肉桂12g煎湯洗腳,每日l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