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對于慢性腎炎的治療,目前暫無滿意的方法,但是采用中醫(yī)的辦法,還是可以有效的緩解和治療慢性腎炎的,那么中醫(yī)治療慢性腎炎的方法有哪些呢,如何治療慢性腎炎呢,慢性腎炎能治好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1.基本病機
關于慢性腎炎的病機,中醫(yī)學有“其本在腎,其制在脾,其標在肺”之說。從臨床看,調(diào)治肺脾腎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往往不盡如人意。從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分析,絕非水腫證所能概括。
(1)表里夾雜:慢性腎炎除表現(xiàn)為面色淡白、浮腫、腰酸、神疲、眩暈等里證外,常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急性發(fā)作或加重病情,此與中醫(yī)學的“外感引動伏邪”之說相符,故臨床常見表里夾雜的癥狀。
(2)寒熱錯綜:慢性腎炎病邪久羈,陽氣被戕,陽虛而生內(nèi)寒,故臨床有面色淡白、肢冷神倦、脈遲、苔白等寒象;但另一方面應注意余邪熱毒蘊結(jié)未清,盤踞下焦,這一重要病理因素。從臨床表現(xiàn)分析,常見的咽痛、小便混濁、尿少、血尿、血壓偏高、頭痛、鼻衄等,均屬火熱內(nèi)蘊之征象。近代臨床醫(yī)生對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氮質(zhì)血癥,用大黃附子湯治療而獲效,也足資證其寒熱錯綜的病機。
(3)虛實并存:慢性腎炎病邪久戀,正氣被伐,腎不藏精,長期蛋白流失,人血白蛋白下降;脾不統(tǒng)血,血尿頻頻,嚴重貧血。因此,氣血精皆匱乏,此屬本虛。由于脾腎虧虛,氣化失司,導致水飲痰濁稽留,嚴重的出現(xiàn)氮質(zhì)血癥等,此屬邪實?!秲?nèi)經(jīng)》原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說,專家則認為“邪之所蘊,其氣更虛”,“虛之所在,受邪之地,如果正氣不能驅(qū)邪,也可反從邪化,故津液可以釀成濕濁,血滯導致瘀血,出現(xiàn)正氣愈虛則邪氣愈實的情況”。故慢性腎炎的病機可概括為:脾腎氣血虧虛和風邪、水濕,熱毒,瘀血相夾雜,是其基本特點。
2.治療方法
(1)表里合治
慢性腎炎常隨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fā)、加重,故臨床既有畏寒、發(fā)熱、咽痛等外感表證,又有浮腫、高血壓、腰酸、眩暈等里證,治療可采用表里合治法。專家常選用羌活、白芷、紫背浮萍、蒼耳草、蟬蛻、黃芪、黃柏、漏蘆、半枝蓮、生白術、生甘草、仙靈脾、土茯苓、黃芩等藥物治療。方中既有辛散祛風之品,又集解毒、泄?jié)?、健脾、利水諸藥,對慢性腎炎因感冒而急性發(fā)作者,有一定療效。其中羌活一味,入太陽、少陰二經(jīng),與黃芪相伍,對預防感冒效勝玉屏風散。
現(xiàn)代研究證明,辛散祛風藥如蟬蛻、蒼耳草、白芷等,不僅可疏解表邪,且能調(diào)整機體的免疫功能,有抗過敏作用,可減輕或抑制感染后變態(tài)反應性損害,消除蛋白尿等。故即使表邪已解而蛋白尿未除者,仍可沿用一段時間,其與解毒泄?jié)?、健脾利水藥相合,可表里雙解,標本兼顧,相得益彰。
(2)寒熱兼施
慢性腎炎長期有蛋白尿及血尿者,腎精虧耗,陰虛則陽亢,而見頭暈、頭痛、鼻衄、高血壓等癥狀,水濕逗留,易損傷陽氣,故又多脾腎陽虛之證,而出現(xiàn)畏寒肢冷、夜尿多、脈沉細弦等癥,呈陰陽兩損、上盛下虛等病機,因此采用寒熱并調(diào)之法尤其對本病中高血壓型者更為適宜。
專家常用生熟地黃、巴戟肉、山茱萸、肉蓯蓉、茯苓、麥冬、五味子、炮附子、肉桂、生姜、大棗、黃柏、知母、仙茅、仙靈脾、當歸等。如果血壓明顯升高,可加夏枯草,防己、鉤藤、牡蠣等藥,這些藥物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多具有降壓作用;另外如黨參、黃芪、附子等,對血壓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故寒熱兼施法不僅可改善臨床癥狀,而且對改善腎功能有一定幫助。
(3)利澀同用
慢性腎炎的臨床表現(xiàn),一般以水濕痰濁逗留為多,而實驗室檢查中又以長期蛋白尿、血尿、管型等腎精失固為主要表現(xiàn)。對前者應予化濕、利水、泄?jié)岬韧ɡ?,對后者則須用固腎澀精之法,通利與收澀并投,為治療本病的又一法則,適合于混合型患者。通常用生薏苡仁、茯苓、豬苓、漢防己、大黃、玉米須、生白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澀精常用覆盆子、芡實、金櫻子、五味子、烏梅肉、補骨脂、菟絲子、肉蓯蓉、楮實子、牡蠣等。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不獨固腎澀精方藥對控制蛋白尿有效,即使是清利水濕的玉米須、生薏苡仁、茯苓、豬苓等,也有消除蛋白尿的功效。這可能是邪去則正安,水濕不除則腎氣不能化精,精氣流失也就難以控制。因此,通利水濕與固攝腎精,兩者不可偏廢。
(4)補瀉并投
慢性腎炎的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宜補益,標實應攻瀉,是以補益攻瀉法為標本同治之法,尤其對慢性腎炎出現(xiàn)腎功能不全患者尤為切用。
慢性腎炎經(jīng)過較長時期的病理演變,正氣衰憊,邪氣留戀,水濕痰濁滯留更甚,出現(xiàn)氮質(zhì)血癥。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嗜臥、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呃逆,甚至昏迷等癥,呈現(xiàn)正氣不支,濁邪彌漫之勢,嚴重的還可出現(xiàn)動風之證,故治療必須熔補益脾腎氣血陰陽和攻瀉濕濁、水氣、瘀血于一爐。專家常選用黃芪、黨參、巴戟肉、仙靈脾、黑大豆、炮附塊、干姜、黃柏、土茯苓、澤瀉、牡蠣、生大黃、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漏蘆、白蘞、益母草、丹參、桃仁、紅花等,一般用量偏重,中病漸減其制。本病至此,已入險途,應引起注意。以上治療方法當相機參合應用,不可拘執(zhí),方不致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