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是什么,五谷指的是稻谷、麥子、大豆、玉米、薯類,這些食物人們稱之為雜糧,是人們生活過日子不可或缺的五大食物,那么大家想知道哪些食物屬于五谷雜糧嗎?如果你想學習一下的話,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五谷簡介
五谷雜糧的“五谷”之說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人和漢以后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
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較合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沒有稻,也有可能。
《史記·天官書》“凡候歲美惡”(預測年歲豐歉)下面所說的作物,就是麥、稷、黍、菽、麻五種,屬于后一種說法。大概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漢人和漢以后的人對五谷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五谷雜糧的雜糧通常是指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大作物以外的糧豆作物。
主要有:高粱、谷子、蕎麥(苦蕎)、燕麥(莜麥)、大麥、糜子、黍子、薏仁、籽粒莧以及菜豆(蕓豆)、綠豆、小豆(紅小豆、赤豆)、蠶豆、豌豆、豇豆、小扁豆(兵豆)、黑豆等。其特點是生長期短、種植面積少、種植地區(qū)特殊、產(chǎn)量較低,一般都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
五谷雜糧的說法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中國人以五谷雜糧糧食谷物為主體的飲食習慣已經(jīng)沿襲了數(shù)千年,早在兩千年前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一書中,就提出了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通常人們認為稻米和小麥是細糧,雜糧就是指除此以外的其他糧食,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五谷雜糧其實是個大家庭,包括了多種谷類和豆類食物,比如:小米、玉米、糙米、蕎麥、大麥、燕麥、甘薯、黑豆、蠶豆、綠豆、豌豆等等。
五谷雜糧之蕓豆
俗稱二季豆或四季豆,豆科科菜豆屬。蕓豆適宜在溫帶和熱帶高海拔地區(qū)種植,比較耐冷喜光屬異花授粉菜豆、短日照作物。
蕓豆營養(yǎng)豐富,每百克蕓豆含蛋白質(zhì)23.1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5.9克,菜豆6.9克、鈣76毫克及豐富的B族維生素,鮮豆還含豐富的維生素C。
五谷雜糧之綠豆
又名青小豆,因其顏色青綠而得名,為豆科草本植物綠豆的成熟種子,在中國已有兩千余年的栽培。
綠豆的藥理作用為降血脂、降膽固醇、抗過敏、抗菌、抗腫瘤、增強食欲、保肝護腎。
是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豆類食物。綠豆蛋白質(zhì)的含量幾乎是粳米的3倍,多種維生素、鈣、磷、鐵等無機鹽都比粳米多。
五谷雜糧之小豆
別名紅小豆,赤豆,赤小豆,五色豆,米豆,飯豆。
中國小豆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和黃河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以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山西、陜西及東北三省種植面積較大,其次是安徽、湖北、江蘇和臺灣等省;其余省、市、區(qū)種植面積較小或零星種植。
五谷雜糧之蠶豆
又稱胡豆、佛豆、胡豆、川豆、倭豆、羅漢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為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作物。蠶豆在中國各地都有種植,是重要的糧、菜、肥兼用型作物。主要用于稻、麥田套種和中耕作物行間間種,摘青嫩莢果做蔬菜或收子食用,莖桿翻壓作綠肥。
五谷雜糧之豌豆
別名麥豌豆、寒豆、麥豆、雪豆、畢豆、麻累、國豆、蠶豆(吳語)等。
軟莢豌豆別名荷蘭豆。豌豆上海附近地區(qū)稱“小寒豆”豌豆屬豆科植物,起源亞洲西部、地中海地區(qū)和埃寒俄比亞、小亞細亞西部,因其適應性很強,在全世界的地理分布很廣。
五谷雜糧之小扁豆
屬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又名濱豆、雞眼豆。一種糧食和綠肥兼用作物。
起源于亞洲西南部和地中海東部地區(qū)。小扁豆是長日照作物,也有中性的。小扁豆是長日照作物,也有中性的。喜溫暖干燥氣候。耐旱性強而不耐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