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頭身手眼要協(xié)調(diào)一致
傅鐘文老師在談到眼法時曾說:“眼神平視,要貫注而活潑,當每式變化,視線要隨身法而轉(zhuǎn)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顧。”行拳走架時,頭要隨著主手的方向轉(zhuǎn)動,眼要隨主手的方向而平視。
眼神的轉(zhuǎn)動方向要與身體的轉(zhuǎn)動方向相一致,使上下相隨,前后相連,左右相照,內(nèi)外相合,增強拳架的整體性。
第五、要“神聚于目”
就是把精氣神都集中在眼睛內(nèi),目光要像手電筒一樣,把光都集中在燈泡周圍,這樣才能光芒四射,照得又亮又遠,有強大的穿透力。
練太極拳時,要心神相接,神聚于目,形神合一,心想著拳,神守著拳,眼關(guān)注拳,精神專一,目光所至,令對方不寒而栗,膽顫心驚。
為什么要練習(xí)太極拳的眼法
陳鑫《太極拳推原解》曰:“手眼為活,不可妄動”。在走架行拳的過程中,眼神處于動態(tài)中,是要結(jié)合動作“左顧右盼,瞻前眇手”的。
但左顧右盼,瞻前眇后,并不是沒有原則地左右亂看,東張西望,如捕風捉影;或是顧東行西。
而是應(yīng)該與身體的轉(zhuǎn)動方向一致,這樣才能將“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動作,“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中有靜,靜中寓動”地協(xié)調(diào) 起來。
正如潛楊公澄甫在《太極拳之練習(xí)談》中所說:“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zhuǎn)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代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
行拳走架時,眼注視的方向,其論不一。有人主張“目光經(jīng)前手食指或指尖前視”。
或云“注意前邊的手,上邊的手”等。有人認為“視敵方為主,同時以眼的余光左顧右盼”,皆系個人的經(jīng)驗之談。
楊式太極拳的眼法正如楊振基先生所言:“一般情況下,眼是向前平視的,通過前面的手向前望去,關(guān)顧到手,但不死看著手。
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根據(jù)拳式具體的主手動作確定眼看的方向。”歸納起來,實際是二法,一法為平視法:目光自然地平視前方目標,不慍、不怒、不瞇。
另一法為三點法:“以我雙眼(起點),透過我一手或兩手指尖(中點),前視假想之敵手(終點)”。這樣就如陳鑫所說的“目平視前,光兼四射”。
類如瞄準的眼法可避免目光盯住自己打出手,或?qū)⒛抗廨喠髯⒁曌约旱淖笥沂终?。因這樣死死“盯住”,不隨動作的轉(zhuǎn)移而將目光前視,不僅對意識的放松毫無好處,對鍛煉展延及遠的視,力及其“光兼四射”的靈活性亦毫無補益。
眼神的靈動,“神如捕鼠之貓”,在技擊時就能“其機在自,敵情預(yù)曉 ”,同時,在藝術(shù)的形象上也由于目光的靈動有神,使演拳生氣勃發(fā),靈性畢現(xiàn)而富有 生命力。
宋書銘傳抄太極拳譜《心會論》曰:“猴頭為第二主宰”?!吨苌泶笥谜摗吩唬?ldquo;三要猴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猴頭“,于化行著《武當真?zhèn)魈珮O拳全書》及唐豪、顧留馨編著的《太極拳研究》,均作“喉頭。”
“于本”注曰:“喉頭在喉間氣管之上端,上通咽喉,為空氣出入之道。”亦有人認為頭頂百會即為“猴頭”,其實,“猴頭”與“喉頭”是同物異名,乃是男子喉結(jié)之俗名,借喻其狀如猢猻頭而已)。
楊式太極拳有“四平拳”之稱,即為平、眼平、頂平、肩平。其中眼平是很關(guān)健的。眼平有助于心平,眼平則頂平。眼平與頂平保證了下腭既不抬起亦不低下,從而使“猴(喉)頭永不拋”,避免咽喉暴露于敵而遭“上打咽喉下打陰”之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