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有深刻的內涵。太極拳的特點是沉穩(wěn),練習者通過修煉太極拳能可提高身體的穩(wěn)定性和協(xié)調性,太極拳教程有詳細的講解,下面隨著原始太極拳一起了解一下吧!
淺談原始太極拳的沉穩(wěn)勁
太極拳是一項高雅的藝術,富含民族文化哲理和東方人特有的智慧,太極拳也是一種獨特的體育運動形式。
太極拳儒雅高尚的演繹方式,表現(xiàn)的內在含意深邃而又豐富,其中,“沉穩(wěn)”即為重要的內容與風格之一。
太極拳的“沉穩(wěn)”是指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應表現(xiàn)出安舒文靜、坦然自若的神情,能在穩(wěn)當自然的動態(tài)中顯示和藹飽滿的氣韻,給人以肅然、親和、踏實而又可靠的感覺。這種太極拳所特有的沉穩(wěn),表現(xiàn)在定勢和動勢兩種形態(tài)當中。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定勢中的穩(wěn),如果把定勢的沉穩(wěn)簡單地概括為相對的靜止不動,是不夠全面的和準確的。
因為太極拳定勢時的“沉穩(wěn)”本身就有著很高很嚴格的要求,表現(xiàn)在每勢每式,上下肢的擺放位置、軀干前后的含展、各個關節(jié)之間的連接角度、重心虛實的分配,氣息意念的歸位等等都是有明確要求的。
這些要求,對某個具體動作來講可能是個異化的,而就整個太極拳套路動作來講,又是有共性的規(guī)律可循的。概括而言就是肢體要八面支撐、神情要安舒內斂、意氣要各有所歸、身體的不同部位要虛實分清等等。
同時,所有這些要求都要通過習練者恰如其分的把控和適時適度地運動才能表現(xiàn)出來。所以說這些要求還是很高、很難做到的,還得需要我們不斷地多看、多想、多悟、多練,多在反復練習的實踐中漸次領悟慢慢掌握。
什么是動態(tài)穩(wěn)呢?簡單的說,就是太極拳動作的運動過程中,不論何時何式,也不論是單腿還是雙腿,架式的高低,始終要控制好重心,在穩(wěn)態(tài)中行拳。
可見動態(tài)的穩(wěn)要求更高,也更難把控、更難表現(xiàn)。在這里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練拳時出現(xiàn)諸如僵硬、晃動、搖擺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不能很好的穩(wěn)控住重心、不能在穩(wěn)住重心的前提下把控動態(tài)的準確表現(xiàn)才導致的。
太極拳是動態(tài)的運動,太極拳的運動是要求在沉穩(wěn)中進行的。怎樣的表現(xiàn)才是符合太極拳要求的穩(wěn)健的動呢?我們先來簡單說說太極拳的動。打太極拳,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叫做“一動無有不動”。
什么意思?就是說在練習太極拳時,一旦動作起來,那么體內體外、上上下下、四肢百骸都要能夠動作起來。所以,把“一動無有不動”理解成“一動無有不能動”“一動無有不會動”似乎更加明白和貼切。
只不過也不能把“一動無有不動”簡單地理解成“一動俱動,一動就一起都在那里動”,或“一停俱停,一停就全部都停下來”。
這樣的想法和理解難免偏頗,因為太極拳的動是有嚴格的層次要求的,那里先動、那兒后動都有時間和秩序的講究,同時還有動作幅度與大小的區(qū)別。
李雅軒老先生就曾用這樣一段話來闡述他對“一動無有不動”的理解:“動者絕不是“上也動,下也動,左也動,右也動,前也動,后也動,好像各方面一齊動,就算是一動無有不動了,這種理解是片面的。
正確的運動方法,應是先要將全身上下內內外外都放松,使周身內外做到一致了,而后以心、神、意念命令著腰身脊梁即中樞脊柱緩緩行動,使意念氣血的運行帶動四肢胳膊腿腳運動,作出如江河之水勢整個的動蕩的樣子。
要絲毫的不自動,不零亂動,不局部動,不多動,不妄動,不冒失動,或不動,凡是無原則的快慢不勻的動,都要及時加以糾正”。
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有關太極拳的穩(wěn),這個太極拳所特指的“穩(wěn)”是要在行拳的過程中來表現(xiàn)的。這樣的狀態(tài)還可以用其他的詞匯語言來表述嗎?有,這個字就是“靜”字。
楊澄甫先生闡述“太極拳十個要”中的“動中求靜”的“靜”就是這個意思,這個“靜”和“穩(wěn)”的含義相通的。在談到“動與靜”、即“動與穩(wěn)”的關系時,李雅軒老先生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話:“練拳時,要穩(wěn)靜安舒,心神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