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選擇有水草、水葫蘆、浮萍甚至是樹枝等雜物等釣點做釣時,魚類游動時會使得這些植物晃動,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這些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來判斷釣點周圍是否有魚。
三、觀察小魚鬧鉤的情況
以小編的垂釣經(jīng)驗來看,尤其是野外垂釣時,同等大小個體的相同魚種,往往會成群聚集,尤其是當這種魚類體形較小時更為明顯,因為這種聚群的行為是生物躲避天敵攻擊的一種有效手段。小鯽魚是愛聚群覓食游動的,但是比較大個體的魚習慣單獨行動,因為個體越大的魚對食物的需求量越大,與其它個體的魚在一起活動、覓食的話不容易吃到足夠的食物。這是我們在野釣時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的,往往小鯽魚進窩就是一群,而相對大一些的鯽魚、鯉魚則通常是偶爾才會碰到幾尾。
當我們在野外垂釣大體型目標魚時,往往先要經(jīng)歷的是蝗蟲般的小雜魚鬧窩,這時的漂像會非常混亂,使人心煩意亂。但是筆者的經(jīng)驗是: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的判斷(包括天氣因素、釣位因素、餌料因素、浮漂調釣等因素)沒問題時,一定要沉住氣,即使小雜魚鬧的再瘋狂,我們也要嘗試垂釣一段時間,通過不斷的拋投餌料來誘惑大體型目標魚進窩。當我們發(fā)現(xiàn)原本混亂的漂像趨于安靜時,一定要盯緊浮漂,打起精神,令人激動的目標魚很可能已經(jīng)到窩子周圍了。
科學打窩
要想釣魚,必先誘魚;要想誘魚,就得用引誘物將魚吸引、誘集到一定的區(qū)域內(nèi)并留住它,這個過程就叫打窩,也叫做窩。打窩有用打窩器打窩和手撒打窩兩種,這里介紹手工撒餌打窩法。
草窩:在沒有水草的池塘,草魚很多時,可以設置人工草窩釣草魚。 具體做法是,先拔三四捆水草或陸生旱草,用繩在中間捆扎,另找一塊石頭或磚塊,用繩將其與草捆在一起。如果打水底窩子,可以把這種草捆沉入水底;如果打半 浮窩子,可將栓石塊的繩子放長一些,例如50厘米左右,因為水草自身能向上漂浮,它就浮在距水底50厘米左右高的水中,成為一個半浮的草窩子。
扒窩:在水草茂密的地方,可下水在預訂的釣點上拔除一片水草,面積1平方米就可以形成一個窩,做這種窩的過程就叫扒窩。
活窩:是可以活動變化位置的魚窩。選大塊豆餅或將誘餌制成餅狀,用電鉆打眼后,用繩子穿起來,拋投到預定的釣點上。也可以將餌料用紗布包好,系在線上放在釣點的地方。用后還可以提上來,晾干以后再用。
泥窩:指用垂釣岸邊的濕土伴上香料或用酒泡過的米粒、谷粒、麩餅或糟類,揉成大而韌的泥團,用撒窩器放入窩點。
酸窩:用醋糟混合醬油糟做窩,這種窩料有濃烈的酸嗆味,是誘集鰱魚、鳙魚的理想撒餌,專門釣鰱魚、鳙魚。
及時補充誘餌,補撒誘餌主要應注意“輕、少、勤、精”四個字。
所謂“輕”,是指整個補窩過程要輕,包括走路、講話、餌料入水等,聲音要盡量小,因為補窩時很可能窩子里及周圍已有魚,如大步跑動,或用手投法“撲通”一聲投餌,將產(chǎn)生水域震動而驚走魚兒。
所謂“少”,是指補撒的誘餌應相對比第一次下窩的數(shù)量少。因為有的魚兒已在窩里吃了不少食了,還有的已吃了半飽,如再多撒餌,魚吃飽了肚子肯定不會再咬鉤。若原來我自理本來就沒有魚吃過,那么再多補便是浪費餌料。
所謂“勤”,是指為了能使魚兒留在窩區(qū),并不斷上鉤,除了每次補餌不要太多外,還應注意勤補。如在甲窩內(nèi)釣了幾條魚后再轉釣乙窩時,應在甲窩輕輕地追補些餌,以便以后再來釣。這樣輪釣、勤補,可誘引魚兒不斷進窩,且不會離窩。
所謂“精”,是指用精細餌料。在同一窩點補撒的餌料應比初次下的餌料質量更好,即少而精。如開始時下窩的食料以大麥、麩皮為主,補撒就應加入些炒香的玉米粉、黃豆粉的等,以便在香味上更濃、料質上更細,使魚兒吃不到補撒的餌感到更可口、好吃,越吃越愛吃,不愿離開窩點。
結語:上面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如何判斷窩中是否有魚的技巧,希望小編介紹的技巧對大家能有所幫助,打窩有許多的方法,上面小編只是給大家介紹了一小部分而已,更多的打窩方法和技巧釣友們可以一起分享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