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是茶道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沖泡一杯好茶,一個好的茶具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國家是茶的故鄉(xiāng),茶道的發(fā)展已經(jīng)有一定的歷史了,所以也帶動了茶具的發(fā)展。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茶具的知識,中國茶具的發(fā)展,茶具介紹。
沖泡好一杯佳茗,配具也必不可少,尤如綠葉之于紅花,彩云之于明月,有映襯之妙。古時癡迷茶藝的文人雅士,無不把茶具的選擇搭配,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蘇東坡的“潞公煎茶學(xué)西蜀,定州花瓷琢玉紅”,范仲淹的“黃金碾畔玉塵飛,碧玉甌中素濤起”,茶具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有鑒賞把玩的趣味。
茶具,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也在風(fēng)格上有了一些變化。唐代煮飲團餅茶,不僅有團餅茶炙、碾、羅的器具,有煮茶、調(diào)茶的用具,還有茶湯盛飲的器具等;宋代煮水不煮茶,直接沖點,茶具略有減少;明代后用撮泡法,省去炙、碾、羅等器具,茶具主要是壺和杯盞。茶壺、茶盞歷來風(fēng)行瓷質(zhì)。明清以來,紫砂具列為貢品,紫砂茶壺也受到廣泛歡迎。
唐代各窯均燒制茶碗,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陸羽十分青睞浙江越窯產(chǎn)的青釉茶碗。實際上唐朝河北邢窯所產(chǎn)的白釉瓷很。李肇《唐國史補》說:“邢白瓷器……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對此一說,陸羽不大贊同,他說:“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類冰似玉的越瓷茶碗,恰恰映襯出茶湯的醇厚鮮亮。陸羽進一步解釋說:“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陸羽選擇茶具,側(cè)重于審美的藝術(shù)感覺。陸龜蒙有詩云:“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亦有藝術(shù)的意韻在里面。
我國瓷器肇始于漢。在浙江省上虞市曾經(jīng)出土過一批東漢時期的瓷器,經(jīng)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浙江考古研究所鑒定,證實這是迄今世界上早的瓷器。古窯址在上虞市西南的上浦鄉(xiāng)石浦村小仙壇。這說明我國瓷器生產(chǎn)已有近2000年歷史了。
但彼時的瓷器只是上釉的陶器,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實成功于唐,以浙江余姚上林湖的越窯、湖南常德等地的鼎窯、湖南湘陰的岳州窯、洞庭湖沿岸的岳州窯、河南禹縣的鈞窯、河北曲陽的定窯、河北內(nèi)丘等的邢窯為。唐詩人韓偓有詩寫道“蜀紙麝煤添筆興,越甌犀液發(fā)茶香。”紙墨佳可添筆興,茶具精能助茶香。詩人贊嘆用越窯制的清瓷茶碗盛放茶水(句中“犀液”指即初放的桂花,經(jīng)過咸鹵淹制),茶香四溢,茶色澄澈,令人身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