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散罐法
指全身吸附罐體之間相隔較遠。此手法多用于全身病癥較多的患者。如心律失常患者選膻中穴、內(nèi)關穴、心俞穴等;肩周炎患者選肩井穴、肩髎穴、曲池穴、條口等。
3.發(fā)皰罐法
指拔罐吸附部位出現(xiàn)水皰現(xiàn)象的一種手法。使吸附部位出現(xiàn)水皰現(xiàn)象一是可通過增加罐內(nèi)負壓,延長吸附時間來實現(xiàn);二是水濕、酒濕之邪盛、感冒等患者10分鐘左右亦可自己起水皰。這種現(xiàn)象與藥物敷貼、發(fā)皰灸法相似,但本法之水皰散在表皮,無痛苦,除有治療作用外,還有強壯作用,對正氣不足、免疫力低的患者提高正氣和增強免疫力有一定作用。此法起罐后皮膚上出現(xiàn)的水皰一般不必挑破;1~2天后可自行吸收消失;若需挑破或已破潰,用紫藥水涂抹即可。注意疤痕體質(zhì)者禁用。臨床上對哮喘、心下痞硬患者可選膻中穴、巨厥穴進行此法。
4.提按罐法
用手提起吸附肌表的罐體,隨即按下復原,力量逐漸加大,以罐體不脫離肌表為度,如此反復20~30次。此法使罐體內(nèi)吸附的肌膚上下振動,增加拔罐 功效,振蕩相應經(jīng)絡腧穴、臟腑氣血,促進氣血運行,振奮五臟六腑。此手法常用于腹部,對胃脘不適、消化不良、小兒疳積、泄瀉、痛經(jīng)等癥有較好效果。
5.搖罐法
用手握著吸附肌表的留置罐體,均勻、有節(jié)奏的上下(或前后)左右搖動,以一個部位20~30次為宜。此法通過對局部的反復牽拉,可增加刺激量,提高療效。操作時,力求做到手腕放松、力量柔和、動作協(xié)調(diào)、均勻,忌快與生硬,以病人自感放松、舒適、能耐受為度。
6.轉罐法
用手握著罐體,慢慢地使罐體向左水平旋轉90°~180°,然后再向右水平旋轉90°~180°,一個左右轉動為一次,反復10~20次。轉罐法扭距力較大,可造成更大的牽拉,比搖罐要強烈,可放松局部肌肉組織,促進氣血流動,增強治療效果。操作時注意使用此手法前須在施術的肌膚上涂抹“刮痧拔罐 潤膚劑”,手法要輕柔,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忌用強力。多用于軟組織損傷如腰肌勞損等深部無菌性炎癥所致的局部疼痛。
指罐體吸附肌膚后,用手握著罐體在皮膚上進行移動(前進方向罐體口稍提起、后部邊著力肌膚、速度可快可慢,視病情、部位與治療需要上下左右移動罐體),以皮膚上出現(xiàn)紅、紫、黑色斑為度的一種手法。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積都較大,與刮痧療法有相似之處。
操作前應在待走罐的部位涂上“刮痧拔罐 潤膚劑”,否則易出現(xiàn)皮膚損傷和疼痛。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動,胸部應按肋骨走行方向來回移動,上下肢、腹部宜旋轉移動(順時針、逆時針均可)。此法對經(jīng)絡氣血不通、臟腑功能失調(diào)、外感等病癥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經(jīng)痛,感冒發(fā)燒、高血壓、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腸炎、痤瘡等病癥都可廣泛應用,且效果頗佳。
常用走罐法有以下三種
1.淺吸快移法使肌膚吸附于罐體內(nèi)3~5mm,移動速度為每秒約30~50cm,以皮膚微紅為度。適用于體虛年邁、兒童和病情表淺者如末稍神經(jīng)炎,輕度感冒等。
2.深吸快移法使肌膚吸附于罐體內(nèi)5~8mm,移動速度為每秒約15~30cm,以皮膚表面紅紫色為度。適用于經(jīng)絡氣血不通,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多種病癥。使用部位常以背部膀胱經(jīng)即背俞穴為主。
3.深吸慢移法使肌膚吸附于罐體內(nèi)8~12mm,移動速度為每秒約3~5cm,以皮膚表面紫黑色為度。適用于久寒痼冷,經(jīng)絡氣血阻滯日久,筋脈肌肉失養(yǎng)等病癥。
此外,真空拔罐結合其他治療方法,效果也不錯,常用的結合罐法有刮痧拔罐法、針刺拔罐法、按摩拔罐法、藥物拔罐法、艾灸拔罐 法和其他拔罐法。
結語:看了小編寫的文章,相信只要仔細閱讀完小編寫的文章,對于真空拔罐手法你一定是有很大的了解了。拔罐幾乎沒有副作用,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選擇拔罐養(yǎng)生絕對不會錯呦。對于愛美的女性,拔罐還可以排毒養(yǎng)顏,瘦身瘦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