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疾病簡介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機體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并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癥、壞死、纖維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現不一,分為慢性乙肝攜帶者、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乙肝主要在中國及其他一些亞洲國家中流行。中國人口中約有十分之一是乙肝病毒攜帶著。乙型肝炎與肺結核和艾滋病并列世界上最常見的傳染病。乙型肝炎是導致全球死亡的第10位,全世界約有3.5~4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人數高于艾滋病感染者的八倍以上。
乙型肝炎是血液傳播性疾病,主要經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嬰傳播及性傳播,皮膚粘膜破損傳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紋身、扎耳洞、內窺鏡檢查等。乙型肝炎病毒不經呼吸道、消化道傳播,因此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如同一辦公室(共用電腦等辦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及擁抱、握手、共用廁所等不會感染。
乙肝臨床分型
急性乙肝
在癥狀出現前,病毒可能已潛伏數月之久。這段期間,傳染性非常高,患者可能不自覺地傳給與他接觸的人士。乙型肝炎所引起的早期癥狀不很明顯,就好像重感冒一樣,包括輕微發(fā)熱、全身疲倦、肌肉痛、頭痛、食欲不振、厭惡吸煙,隨后會惡心嘔吐、上腹不適和脹痛、便秘或腹瀉等。如病程轉壞,皮膚和眼白會變黃,小便顏色加深,就像茶一樣顏色,稱為黃疸。需長達數月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有少部分人士會迅速演變?yōu)楸┌l(fā)性肝炎(Fulminanthepatitis),出現昏迷及于數日內死亡,但這情況十分罕見。
慢性乙肝
是一種較常見的情形,感染者可能完全沒有病征。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導致肝硬化及肝癌。沒有藥物完全根治,但有藥物可以幫助患者的身體對抗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以控制病情。治療后有可能使病毒基因的含量少于可偵測的水平。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韋酯(Adefovir)、新藥Entecavir、新藥Tenofovir、新藥Telbivudine,和注射藥物干擾素(PEGInterferon)等。每種藥物的有效性差別不大,但對于具體患者可能因人而異。治療方案應由醫(yī)師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
乙型肝炎帶原者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后,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凡是肝臟功能正常但是體內還存在乙肝病毒者,為乙肝帶原者,乙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繼續(xù)傳染與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在香港,帶原者的人數約占全體華人十分之一。九成患上肝癌及三分之二患肝硬化的人士都是與乙型肝炎帶原者有關。現代醫(yī)學暫時沒有有效的治療乙肝帶原者的方法。
乙肝乙肝疫苗
中國有1.3億乙肝帶菌者臨床上應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血源性乙肝疫苗:此疫苗是用無癥狀的HBsAg攜帶者的血液制成,故稱血源性乙肝疫苗。
它的制備步驟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陽性攜帶者血液,分離出血漿并除去其中有感染的HBV顆粒后,再將HBsAg予以濃縮與純化,充分滅活,以消滅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毒和消除HBsAg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劑及防腐劑而成。為確保疫苗的安全,每一階段均取樣做無菌試驗、熱源試驗及動物安全試驗等,以檢查疫苗中有無其他病原體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質。
此種疫苗的免疫原性與安全性均已獲得解決,但尚有一些缺點:①為防止可能存在的某些病原體在制備過程中逃避滅活,采用了嚴格、復雜且費時的物理與化學方法純化HBsAg抗原與滅活措施,使制備成本提高而疫苗產量不高;②隨著乙肝疫苗長期而廣泛的使用,無癥狀HBsAg攜帶的數目逐漸減少,最終將難以再用他們的血液制備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組DNA乙肝疫苗,曾先后研制過大腸桿菌系統、啤酒酵母細胞系統、哺乳動物細胞系統和牛痘病毒系統的重組乙肝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應答特點與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無嚴重的不良反應。
(3)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臨床上應用的血源性疫苗與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HBsAg蛋白,當證實S蛋白能增強HBsAg的免疫應答后,又注意到單純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對血液透析病人與新生兒免疫效果較差時,遂生產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組乙肝疫苗,它確能明顯地增強免疫應答。
乙肝高發(fā)人群
乙型肝炎尤其在東南亞和非洲熱帶地區(qū)流行。通過推進種疫苗的方法,在北歐、西歐、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
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以及亞馬遜叢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顯著高發(fā)人群,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45%。在臺灣,40歲以上幾乎有90%的人感染過乙型肝炎病毒,且全臺人口15%-20%(約三百多萬人)為終身帶原者。香港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9.6%。
乙肝乙肝并發(fā)癥
1、肝原性糖尿病
臨床表現與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點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時胰島素明顯增高而C肽正常。服糖后胰島素明顯升高而C太峰值仍較正常稍低。是因為肝臟對胰島素滅活能力減低,促使胰島素升高;另外胰高糖素在肝臟滅活減少,加以肝細胞上胰島素受體減少,對胰島素產生抗力,因而雖胰島素升高而血糖仍高;同時C肽受肝臟影響少,故C肽不高,提示β細胞的分泌功能無明顯異常。
2、脂肪肝
機制尚不清,特點為一般情況良好,單項ALT輕、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聲檢查可見脂肪肝波形,確診根據肝活檢病理檢查。
3、肝硬化
慢性肝炎發(fā)展為肝硬化,是肝纖維化的結果。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尚見于亞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隱匿起病的無癥狀HBsAg攜帶者。
4、肝癌
HBV、HCV感染與之發(fā)病關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發(fā)生肝癌者多見。也可見于慢性HBV感染未經肝硬化階段發(fā)展為肝癌。其發(fā)生機制目前認為與HBV-DNA整合有關,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著重要作用。此外黃曲霉素等致癌物質有一定協同作用。
5、干性角膜炎、口腔干燥
乙肝的并發(fā)癥還有干性角膜炎、口腔干燥及一種結締組織疾病,最常見者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或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唾液腺或淚腺可腫大等情況;患者也可常有維生素D缺乏,并由此繼發(fā)鈣和磷的缺乏,導致骨軟化、骨胳疼痛,甚至骨折等。慢性肝炎、肝硬變、肝癌等常發(fā)生維生素A缺乏的情況。
乙肝治療誤區(qū)
乙肝五大誤區(qū)需警惕
乙肝誤區(qū)一
E抗原轉陰就說明抗病毒治療成功了。現在我們的治療目標是:停藥后病毒持續(xù)抑制。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轉氨酶光下降不行,DNA光陰性不行,E抗原光轉換不行,最終的目標要達到停藥后的持續(xù)病毒抑制。
乙肝誤區(qū)二
大三陽患者需要抗病毒,小三陽不需要。真正反映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是乙肝病毒DNA、肝功和臨床癥狀。2010年版中國慢乙肝防治指南提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的一般適應證包括:E抗原(乙肝病毒內核的一種主要結構蛋白)陽性者,乙肝病毒載量≥105/毫升;E抗原陰性者,乙肝病毒載量≥104/毫升。同時,對于一般的慢性肝炎,轉氨酶大于正常上限兩倍的患者,應該考慮進行抗病毒治療。
乙肝誤區(qū)三
治療乙肝剛使用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時不用考慮耐藥問題。一旦耐藥發(fā)生,會導致病情反復、病程進一步惡化等不良后果,使疾病治療的費用增加。因此,在初始選藥階段就要選擇低耐藥的。此外,治療期間要定期監(jiān)測,嚴密觀察,在最早的時段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建議服藥前3個月每月隨訪一次,之后每3—6個月隨訪一次。
誤區(qū)四
抗病毒就是要終身服藥??共《局委煵⒎切枰K身用藥。當達到停藥標準,可根據醫(yī)生建議考慮安全停藥,并保持定期監(jiān)測、隨訪。
乙肝誤區(qū)五
治療乙肝只保肝,不抗病毒。目前許多患者只通過吃中草藥等方法來達到保肝,只關注轉氨酶化驗是否正常,而不顧體內病毒一直存在,致使肝臟功能惡化,發(fā)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機會大大增加。轉氨酶不是評價病情最可靠的指標。如果病情處于最佳抗病毒治療時期,就應積極抗病毒。